2007年3月30日星期五

你以为是人头呢想拧就拧

昨天同事给了张票,在糖果的星光现场,什么“星乐团”,还有内蒙古的“蓝野”,八点半。很久不看演出了,下了班出来逛逛吧。
结果八点半到了,演出还没开始,一首首地放着布衣乐队还是苏阳的什么歌;我一看台下,像露天戏园子一样不规则地布置着一些高脚凳高脚桌,上面稀稀拉拉地坐着一些闲人。爬上一个座位,要瓶啤酒喝上。
等到近九点,乐手们像是怕被我们发现一样悄悄从台边儿上溜上来,用小学的一句英语就是"Stealingly coming on"。转眼就看见个穿黑色T-shirt的主唱把着麦克风张嘴就要唱了,我的天,我的乖乖,怎么还有主唱啊?我还以为是Fusion呢,台上拉开站了有五六个人。
“下面我要带给大家的是来自陶吉吉的,Melody。”。
这个留着超女发型,瘦皮猴长像的小伙,用他性感粘稠的喉音发出了"Melody"这个单词,又用费翔那种深邃带电的眼神拂过台下,低下头等待前奏。
接着,在张信哲的《爱如潮水》、王菲的《我愿意》后,主唱又请出了阴影处的键盘手,一个留着HOT黄发的“我们乐团唯一的一位女生”,开始了孙燕姿的翻唱之旅。我一直慌张地灌啤酒,这是钱买的,不能浪费了。
喝完最后一口,滚下座位,仓皇逃窜。
没有白来,闪光灯在身上闪了一阵子呢。





椅子。

“这是由著名音乐人作为艺术指导,一群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年轻人组建的乐队。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音乐人,不仅在音乐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具有成熟的学院气质,音乐理念时尚而又专业,理性而又不拘泥于形式,是一只非常被专业人士看好的新晋重量级乐团。”

妈的,没半句是真的。

Sonic Youth和The Roots的票怎么搞?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瘋鳳凰

高志森(Clifton Ko-Chi Sum) - 南海十三郎(The Mad Phoenix, 1997)


高志森电影工作室/北京电影制片厂
也叫Legend of Mad Phoenix, 中央6台至今仍不时拿出来放的好片,因为北影厂也有发行此片。
我想,没人在第一次看这片时不被感动吧?尽管国语配音是弱智得叫人一忍再忍,可对英雄末路的嗟叹,加上要命的煽情配乐已够叫我心动了。

编剧:杜国威(Raymond To)
摄影:李嘉高


Lily小姐, 90年亚洲小姐吴绮莉(Elaine), 让成龙大哥头疼的女人。



十三郎(谢君豪)和唐涤生(潘灿良)即兴创作一场,两人一唱一和,你述我记,真个畅快自然,火花四溅。
在上台演出的艺术成品背后,其创作过程中显现的魅力方见于此。




旁边的是叶荣祖吧,老演富商老板之类的角色。
白衬衫,蓬头,胡渣,夹到嘴边似抽非抽的香烟...尤其是文儒的眼睛下丝毫不饶人不妥协的眼神——谢君豪这个扮相实在是性感太多了。

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
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
仿似昔日这宝剑泥絮尘半封
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
江中雪 泪眼两朦胧
辜负伯牙琴
你莫个难自控
知音再复寻
俗世才未众

[名伶篇·唐涤生]写戏的文人自己成了戏

时间: 2007-10-23


粤剧作家唐涤生19171959
著名粤剧编剧家。广东中山人,于中山翠亨纪念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抗日战争爆发,到香港投身薛觉先领团的 觉先声剧团,跟随名编剧家南海十三郎学习撰曲编剧,后成为一代名剧作家。其剧作力求剧本词曲的优美,推动了粤剧创作从俚俗向文学化的转型,吸引了不少知识 界人士和青年人观赏粤剧。一生创作剧本100多部,并拍过多部电影,代表作有《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牡丹亭惊梦》等,至今仍广泛流 传。为了纪念他对粤剧事业的贡献,香港于1989年和1999年,多次举办唐涤生作品回顾

评价
早期粤剧的对白和歌词比较通俗,欠缺优雅,原因是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唐涤生却在剧本词句上雕琢修饰,大大增加了粤剧的文采,令作品雅俗共赏。
——
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组
唐氏作品才华炫目,这与他曾在上海接受大都会式的文化思想有很大关系,他对事物的认识远比他的前辈、同辈更为深刻,亦由此奠定了他在创始构思上的大胆取舍。
——
唐涤生研究专家秋盈

华章
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
——
《再世红梅记》
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
——
《紫钗记》

复活的灵魂
唐涤生:”南海十三郎们的命运
香港电视连续剧《南海十三郎》不但捧红了南海十三郎,也复活了粤剧编剧名家这个群体。南海十三郎成名最早,作品多已散佚,幸存者亦极少上 演;唐涤生却是粤港最为人熟悉的粤剧编剧家,被誉为粤剧撰曲师爷,作品上演数十年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粤剧演员和观众。在从旧式文人向市场明星的 转型中,他们的命运却是相似的:南海十三郎疯了,唐涤生死于盛年。
后代有学者认为唐涤生的一飞冲天,是沾光于堂姐唐雪卿、堂姐夫薛觉先的结果。借力是难免的,也是人之常情;但要说唐涤生实实在在得了很多好处,靠了开后门 成长起来,恐怕就不符合史实。无论是唐雪卿还是薛觉先,七大姑八大姨多着呢,如果弟妹子侄都嚷着要求照顾,薛觉先的觉先声只怕早就关门大吉了;唐涤生 人很倔强,认准的事业就会热情十足,他之所以取得粤剧撰曲师爷之誉,无疑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唐涤生早年入粤剧界之前,一直在上海漫游,拿到了两所学校的肄业证明,参加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这段漫游和他成名后的轰轰烈烈相比微不足道,但是,上海 大都会文化思想的冲击,对唐涤生的成长又确实是举足轻重的。花花世界让他体味生存竞争的残酷,让他明白奋斗,可能失败;不奋斗,已经失败的铁血法则。
从在觉先声剧团抄曲开始,唐涤生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当时旧式剧团论资排辈的风气很盛,加上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是编剧中的超级大腕,唐涤生鲜有当面讨教 的资格和机会。于是,便又只有偷师。唐涤生一边抄曲,一边哼唱,还一边研究韵律和文采;有时碰上高头讲章,一时领悟不过来的,他索性多抄一份,夹在衣底, 带回去夜间观摩。这段底层的经验打磨了唐涤生坚强的人格,也铸塑了他的艺术风格。成名以后,唐涤生对粤剧编剧的执著、勤勉和热情,几十年始终未尝改变;他 对粤剧重文轻俚的艺术改造(承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衣钵),也让传统粤剧显出别样的魅力。
时势造英雄,粤剧的勃兴、观众对粤剧的热情,造就了唐涤生这样知难而进、敢于奋斗的编剧家。但是,时事亦害英雄,粤剧竞争商业化的惨烈,像架在脖上寒光闪闪的利刃,无时无刻不在催促卖命的编剧家们去更快地舍命。
唐涤生出名后,天天都被追索剧本。当时省港班有惯例:每一星期,都必须推出新戏一本。唐涤生应聘为多家戏班、剧团的开戏师爷,面对那么多自负盈亏的老板的 希望、渴求,甚至是火急火燎的要求、歇斯底里的命令,唐涤生生命里惟一的选择,就是写、再写、不停地写。被迫工作,是没有乐趣可言的;戏院的热闹人人向 往,但是热闹是别人的,独守青灯的苦楚又有几人知晓?
商业化的可恶和可怕之处开始展露无疑。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可是脑子都已麻木、灵感的火花早就湮灭,唐涤生只好去抄:在西方电影里取材应急,或是在笔记小说 窃取篇章和情节,总之,所作的都是急就章。编剧家开始无奈地变成写戏匠,本应灵光四射、体现智慧光芒的剧本成了类似于今天电脑上复制、粘贴、修 改的机械工作。在低级生产力担纲的手工作坊里,有思想价值的作品成为可遇不可求的尤物,甚至语义不通的句子也开始频繁出现。《帝女花》中有一句郎有千斤 爱,妾有三分命,其中千斤的莫名搭配一直为专家所诟病。
艺术家的身体也开始被侵蚀。为了完成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唐涤生开始大剂量地服用提神药物,他独创了一种刺激性极强的饮料去提神醒脑:白兰地酒冲 咖啡;接着又恶性循环地开始服用安眠类药物。咖啡因是一种硬毒品,酒精是一种软毒品,软硬结合,伤内脏、伤大脑;安眠药又抑制兴奋,把亢奋的神经打压下 去。等到艺术家的身体也像艺术家的灵感一样被腐蚀得斑驳一片时,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1959916日,唐涤生编剧的《再世红梅记》首 演,他随着戏迷一起狂欢,然后倏地坐下,此后便再也没有起来。
粤剧今天的生存状况,可用惨淡来形容。没有了粤剧的商业化,就没有了粤剧编剧家、粤剧表演艺术家身体和精神的异化;但没有了商业化,没有了一如唐涤生那样 疯狂的粤剧人,粤剧似乎只能选择恹恹睡去。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早逝的撰曲师爷南海十三郎与唐涤生即便有在天之灵,恐怕也无可奈何吧!

1989年,香港市政局连续举办了六次唐涤生作品回顾
90
年代,唐涤生曾与牟宗三、金庸一起,当选香港十大偶像人物

作为名震穗港的开戏师爷,唐涤生的剧本养活了许多省港大班和红极一时的名伶。

1997年,香港上演表现唐涤生与名伶任剑辉、白雪仙故事的舞台剧《剑雪浮生》,因扮演南海十三郎走红的谢君豪饰演唐涤生。

唐氏名剧《帝女花》至今仍是香港压箱戏宝,多次翻拍,图为佘诗曼、马浚伟主演的最新版《帝女花》。

唐涤生在广州为省港班写戏期间,经常光临粤剧行会八和会馆。图为一位粤剧老编剧在今天的八和会馆内。 黄皓摄

人物词典
[
革命冒险]
唐涤生的青年时代是在上海、广东之间辗转度过的。在1935年返乡入读总理纪念学 (今中山市纪念中学)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西风欧雨已成气候的大上海。虽然只是海员家庭出身,但是现代城市文明、西式的民主自由思想已在他的心中扎下根 基。回到中山,唐涤生俨然成为见过大世面的高中生。
1936
年,唐涤生重回上海,入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唐涤生与胞弟唐涤棼返回家乡,组织抗日宣传队,唐涤生还以珠江口渔民抗日杀敌的真实故事为题材,编写了话剧《渔火》。
唐涤生的命运在1938年出现转机。这年秋天,堂姐唐雪卿在丈夫、粤剧名伶薛觉先的陪同下返乡探亲,她非常看好唐涤生、唐涤棼的戏剧天赋,便邀请他俩加入觉先声剧团。唐涤棼婉拒了,表示要去抗日。唐涤生却一直在犹豫,报国欲死无战场很多年来都是遗憾,但是创作《渔火》带来的满足感愈久弥强,姐夫薛 觉先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气质也让他为之倾倒。一天夜里,看完觉先声剧团在家乡场坪里的最后一次热闹表演,他拉住唐雪卿的袖子,说:留下我 吧。刚散场,熙来攘往的,唐雪卿皱皱眉表示没听清楚,唐涤生便扯着脖子大喊一句:我——喜欢——粤剧。
这就是唐涤生的出道。对小人物而言,机遇再好,也得看自己有没有赴险、赴难的决心。

[积累]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团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唐涤生虽说进了觉先声剧团,但也没有什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喘息机会,他必须从底层做起,于是干起了抄曲的任务。
当时觉先声的编剧是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都是当时词曲界的大腕。大腕要灵感、要刺激,所以爱喝酒,酒后吟唱,兴之所至,所以鬼画桃符又在所难免。等到隐隐绰绰里觉着写得八九不离十了,就哗啦哗啦将初稿扔给唐涤生,让新来的小伙子去抄词曲。
起初,唐涤生只有皱眉头的分儿,面对笔走龙蛇的词曲,他必须条分缕析地辨清楚,然后一笔一画地认真誊一遍。等到工作纯熟以后,唐涤生倒也看到了工作的好 处,他抓住机会在第一时间偷师,而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再怎样傲气,也还是顾及唐涤生是大老板薛觉先的小舅子,所以有时也放下姿态手把手地教教,着实让 唐涤生受益匪浅。
总体看来,唐涤生在觉先声的几年确实是顺风顺水的。起先抄曲,但是很快在薛觉先的授意下开始独立编剧。入行不足一年,在1939年,唐涤生写出了第一 个粤剧剧本《江城解语花》,由当时的名伶白驹荣(白雪仙的父亲)演出,就此成名。大约是小舅子为觉先声带来了不菲的票房,当然也可能是妻管严”( 觉先曾与一舞女相好并生下一子,唐雪卿颇为光火)的发作,薛觉先将胞妹薛觉青许配给唐涤生。吉人天相,唐涤生的风光可见一斑。
可惜看起来有情人是如何般配的这段姻缘远谈不上幸福——大约两三年,唐涤生与薛觉青就作劳燕分飞。1942年,唐涤生与京剧名伶兼舞蹈家郑梦霞结婚。郑梦霞涵养颇深,不但能为唐涤生修改剧本,还帮助他丰富了粤剧的表演程式。

[死于巅峰]
抗战胜利,粤港光复,当时的粤剧单曲很受市民欢迎,唐涤生便也浮生偷得半日闲,尝试着写一写。唐涤生久负盛名,加上他撰写的单曲寓意深刻、词文华茂, 一出街就受到空前欢迎。他写的《钓鱼郎》一曲,经香港名伶梁醒波演唱后,成为引车卖浆者流都在传唱的流行歌曲。
进入20世纪50年代,唐涤生与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等人组成仙凤鸣剧团,一举成为香港粤剧界的台柱。唐涤生负责编剧,任、白、梁三人表演。唐涤生 的灵感主要来自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的剧本,此时,他的编剧技巧已经完全成熟,主题表现深刻有力,辞藻清雅流丽,再加上任、白、梁声情并茂的演出,仙凤 剧团征服了全香港,无数戏迷以能到现场欣赏该团的表演而津津乐道。仙凤鸣剧团亦由此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粤剧表演艺术团体。写下了香港粤剧 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章。唐涤生在这个时期编写的诸部名剧如《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九天玄女》、《再世红梅记》等等, 传诵数十年不衰,成为香港粤剧的经典瑰宝。
与此同时,唐涤生又着力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在上世纪50年代初,粤剧红伶不大愿意把粤剧搬上银幕,主要怕影响舞台粤剧的票房。但是居安思危的唐涤生敏锐 地感觉到,要想在粤剧的商业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拓宽粤剧的生存之道,粤剧电影化将是大势所趋:红伶成为电影演员,依然能吸引观众;电影场景集中, 花费较少,同时剧目丰富,可保片源充足;拍戏曲片起货快(十多天可完成一部),资金回笼也快;更重要的就在于,电影票价为粤剧票价的110,很受普罗大 众欢迎。唐涤生开风气之先,他编剧的电影如《紫钗记》、《帝女花》等等都很卖座。在今天看来,正是由于有电影拷贝,粤剧的艺术精华才得以保存。
由于长期过于紧张的编写工作,唐涤生的身体每况愈下。1959916日,在观看自己创作的《再世红梅记》时,观众的狂热让他也极度兴奋,颓然倒于观众席上,不治而逝,终年42岁。

专家访谈
商业化是戏剧创作的双刃剑
梁建忠,广东省粤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粤剧界著名编剧。曾在广东省第二届、第五届、第六届艺术节上获得导演一等奖,在湖南映山红民间艺术节中获得导演、编剧一等奖。
记:唐涤生编写的剧本有些什么特点?
梁:唐涤生所编剧本的最大特点是本子的文采非常美。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在剧本编写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地拿来。在推动粤剧词曲由俚俗向文学化的演变过程中,唐涤生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
记:唐涤生的成长是不是得益于他的老师?
梁:唐涤生的老师主要是南海十三郎。南海十三郎是风流才子,粤剧编剧造诣颇深,唐涤生的成长、进步和成熟肯定有十三郎的功劳,但唐涤生的成功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粤剧名伶的显赫辉煌离不开编剧,粤剧的发展离不开编剧。和别的剧种一样,粤剧有曲牌,但是粤剧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粤语有九个声调,还保留了大量古音,编 剧家在写剧本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粤语独特的声韵,才能让曲子好听。南海十三郎、唐涤生等老一辈编剧人为了写出好剧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推动了粤剧事业的发 展。
记:唐涤生生活的那个年代,粤剧市场相当火爆。您怎样看待商业化与编剧家创作的关系?
梁:市场的商业化操作一方面会促进编剧家的艺术创作。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香港,粤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欢迎。班主为了剧团的 生存和发展,相当重视编剧家的作用,纷纷重金礼聘。有一定名气的编剧家往往同时为几家剧团写剧本,赚得的稿费相当可观。唐涤生剧本的绝大多数就是在20 50年代的头几年里完成的,写出了像《帝女花》这样相当漂亮的剧本,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粤剧市场的商业化激起了编剧家的创作热情,促成了粤剧的繁荣。
诚然,畸形竞争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编剧家为了转移工作压力,养成了嗜酒、嗜赌、好色的习惯,有些人因此自毁前程。唐涤生为了提神、纾缓压力, 采用了白兰地酒冲咖啡这种比较怪异的办法——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从这个角度看,唐涤生的英年早逝是让人无限遗憾的。
记:作为导演和编剧,您觉得唐涤生在艺术上有没有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梁:他改变了旧粤剧人物形象单薄的弊病,将人物置于各色各样的典型环境,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来展现人物的灵魂,从而极大提高了粤剧的艺术价值。此外,唐涤生的大唱段铺排得很好,这是他的绝活,大唱段铺排得好,戏就成功了一半。
记:和唐涤生所处的年代相比,今天的粤剧市场较为冷落,家喻户晓的剧本几乎没有。
梁:对今天粤剧的发展,我持不悲观的态度。粤剧的发展包括编剧的发展都要与时俱进。

地理记忆
第二战场:广州
唐涤生在上海度过童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唐涤生从上海南下广州,后到香港加入觉先声剧团,香港成为他成名和最终定居之地。作为名震 省港的粤剧开戏师爷,唐氏经常跟随各省港大班往来于香港与广州之间,遗憾的是,除了当时的一些大戏院之外,他在广州的行迹已很难追寻,记者采访了一些 行内人士,都无法提供比较清晰的地理线索。只有在他的故乡中山,还依稀保留了一些地理记忆。

故乡:唐家湾
唐涤生的故乡唐家湾(原属中山县,现属珠海),是广东近现代史上的一处人文胜地
清末民初时期,唐家湾涌现了一批风云人物,其中有:开平矿务局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唐廷枢,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第一部日汉词典编纂人唐宝锷, 民国内阁代总理蔡廷干、外交总长梁如浩、财政部长唐悦良、裕繁煤铁矿创办人唐耐修、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领导省港大罢工的苏兆征,艺术家则有著名版画 家古元、粤剧红伶唐雪卿、著名粤剧作家唐涤生等。
唐家的闻名于世是从近代开始的。由于地理位置处于珠江口出海要道金星门,为珠江三角洲近海地带的要隘,鸦片战争时期,邑人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这里开辟 了唐家湾至香港、上海航线,使唐家湾得风气之先,加强了对外界的经济交往,也大大提高了唐家的知名度。所以,在十九世纪美国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就注有唐家 湾的地名。孙中山在1895年组织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也曾连夜乘舟逃到唐家湾躲藏。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对唐家湾十分重视,在他《建国方略》一书 中,详细分析了唐家湾的水域情况,提出整治计划:他认为唐家湾是广东第二重门户,要设置要塞,藉固吾圉,派海军司令程璧光来唐家湾筹建军港,使唐家湾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位于唐家湾的唐绍仪花园共乐园

唐家湾现存有一批文物建筑和名人手迹,包括有着百年历史的共乐园(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的私家花园)、唐绍仪故居等。然而,唐家湾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未 能得到很好的珍惜和保护,部分文物已呈现衰败的迹象。如何抢救这笔珍贵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母校:中山纪念中学
唐涤生幼年在上海读书。19292月,国民政府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直属国民政府管辖。9月,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委员孙科提议:为建设中山模范 县,特规划翠亨乡为全国模范农村,拟先建设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一所。孙科返乡与唐绍仪等筹建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并任校董会主席、校长。纪念中学于 1935年开学招生,唐涤生考入高一级。

位于中山翠亨村的唐涤生母校中山纪念中学。该校为孙科与唐绍仪创办。

一二运动爆发后,正读高一的唐涤生积极参加由进步教师谭福等发动的抗日宣传队,冒着危险到附近村庄宣传,并在学校贴出墙报,刊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的消息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不久,唐涤生又被推为罢课和护校运动委员会主席。大上海的历练让这个18岁的小伙子充满了革命的干劲。为了对付学生运动, 懦弱的校方勾结当局镇压,唐涤生首当其冲被警察局拘捕。后来,在广州中山大学、广雅中学师生的声援下,校长孙科由南京赶回调解,事件方才逐渐平息。
唐涤生母校中山纪念中学现为中山市惟一的省重点中学。

多面才子
电影编剧
早在1939年,唐涤生就已经开始编写电影剧本,处女作是《大地晨钟》。进入20世纪50年代,他编撰的粤剧,大部分都搬上了银幕。代表作有被誉为粤剧戏曲片瑰宝的《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和《九天玄女》(1959)等。

电影演员
唐涤生身型高挑,样貌俊朗,因此亦曾参与幕前演出。1940年他用艺名唐丹参演胡鹏执导的《大地晨钟》,并与片中男主角吴楚帆结成知交。其后于电影《假凤虚鸾》中,又与邓碧云分别饰演男女主角。

电影导演
唐涤生执导过7部影片,第一部是1948年公映的《打破玉龙飞彩凤》,名片有《董小宛》(1950)、《红菱血》(1951)。《抬轿佬养新娘》(1955)是他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

复杂情感
两任妻子
唐涤生先后结婚两次,首任妻子是名伶薛觉先之妹薛觉青,1942年他与京剧名伶兼舞蹈家郑孟霞成婚,这使到他能广泛吸取京剧和舞蹈中的艺术元素转注入粤剧中。《白杨红泪》一剧就是夫唱妇和的佳作,凭借此作,唐涤生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知名编导。

两位知己
1954年开始与名伶任剑辉、白雪仙合作是唐氏事业的巅峰期。1956年任白组成仙凤鸣剧团,他亦自此专注为她们编剧,《帝女花》、《紫钗记》、《牡 丹亭惊梦》等即是其中的经典。时至今日任白唐的魅力依然不改,90年代,反映唐涤生与任白故事的舞台剧《剑雪浮生》在香港上演,因《南海十三郎》而走 红的谢君豪饰演唐涤生。唐涤生与白雪仙被塑造为终生互相爱慕的知己。

同行大腕
悲剧天才:南海十三郎
本名江誉镠,字枫。1909年出生于广州,在家中排行十三。十三郎出身世家,父亲是广州名士江孔殷,清末最后一科进士,世称江太史。十三郎自幼天资聪颖, 17岁即考入中山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未跻身法律界,反而专研广东传统音乐和戏曲,三十年代即驰名省港,为粤剧红伶薛觉先编写了《心声泪影》,名噪一时。 十三郎个性清高,恃才傲物,后避难香港,郁郁而终。
最近几年,关于南海十三郎的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陆续在香港出笼,皆取得不俗成绩。

老牌师爷:冯志芬
广东人,出身于书香之家,曾任广州思思中学教师,后进入粤剧界,当编剧家梁梦、南海十三郎的副手,历任觉先声、锦添花、永光明等剧团的编剧。解放后,从香 港回到广州参加戏曲改革。毕生致力于粤剧的编剧,率先把唱词诗化,注重文采,反对滥编剧本。代表剧目有《胡不归》等。196154岁时去世。

粤剧编剧流变
广州的戏剧文学创作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由于广州是粤剧之乡,到近代粤剧已成为一种大型地方剧 种,创作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世纪初从外国引进的话剧,在广州兴起得比较早,使戏剧文学创作的体裁、形式更加多样。
清末,广州陆续修建戏院,从光绪二十四年开始,粤剧戏班逐渐由戏棚、神庙戏台、农村广场转入戏院演出。班主和公司老板投合城市观众的口味,并适应戏院演出 需要,要求戏班增大文戏比重,新编更多华丽奇巧的言情剧,突出生旦戏,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一个重文轻俚的编剧派别随之涌现,结束了粤剧 戏班没有专业编剧的历史。
清代的梁廷柟是戏曲作家和戏曲评论家,著有《断缘梦》、《江梅梦》、《昙花梦》、《圆香梦》等剧本及《藤花亭曲话》。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认为他是岭南历 代戏曲家中最有成就者之一。民国29年麦啸霞著的《广东戏剧史略》,列举明清以来较有影响的粤剧作家有:明清剧作家11人,现代剧作家64人,艺人兼编剧 11人,其中大部分是广州人或在广州从事创作演出活动的剧作家。
清末至当代,较知名的现代剧作家有邝新华、梁垣三、陈少白、黄鲁逸、罗剑虹、麦啸霞、卢有容、刘震秋、江枫(南海十三郎)、冯志芬、唐涤生等。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蒯威

下期预告
作为粤剧史上的一代天才,红线女的艺术生命持续了六十多年,至今已经演出可近200个剧目,拍摄了70多部电影,国内外观众与专家对她艺术成就的评价之 高、之多,不仅仅在粤剧界,在整个戏剧界中都是少见的。有专家认为,近几十年来的粤剧,实际上就是现代粤剧史上的红线女时代。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









南海十三郎 (1909-1984)﹐ 著名的粵劇劇作家﹐原名江譽鏐﹐別字江楓﹐廣東南海人﹐父親是太史公江孔殷﹐太史五蛇羹所指的太史便是他。江父在上海有茶莊﹐故生來家財萬富﹐但江孔殷妻妾眾女﹐愛好結交名人﹑官員﹐往往在家設蛇宴招待﹐揮金如土﹐做成家道中落﹐而江譽鏐乃他第十三名孩子。江太史府第中常有音樂演奏﹐使到十三郎深受粵曲薰陶﹐他又受到其姊畹徵的影響﹐愛好寫文。他本在香港大學進修醫科﹐但因追求同學王莉莉到上海不果﹐而荒廢學業。其後返到廣州任教﹐認識了一位陳姓女士﹐兩人又遷到香港居住﹐而南海十三郎為了生活也開始寫粵劇本賣給香港的戲班﹐名伶薜覺先多部名劇便是出自他的手筆。1941年十三郎獲邀到曲江為國工作﹐然而因政局動盪及機票問題﹐十三郎先走一天﹐但陳氏卻於日軍投彈啟德機場時慘被炸死﹐自此十三郎精神開始有問題。50年代開始﹐他於香港街頭流浪﹐神智不清﹐也曾在大嶼山寶蓮寺作知客﹐1984年病逝於香港青山精神病院。南海十三郎的名劇甚多﹐包括女兒香﹑燕歸人未歸﹑沉醉綺羅香等。傳聞唐滌生為他的徒弟﹐但是遭其姪女江獻珠所否認。另外他也是江端儀的叔父﹐江端儀便是50年代粵語電影女星梅綺。



谢君豪
说起谢君豪,来头可谓不小,这位香港话剧团史上最年轻的首席男演员,是位名满香江的话剧名角,1997年,凭电影《南海十三郎》击败在《春光乍泄》中的张国荣,一举夺得金马影帝,几年前开始接拍内地电视剧,先是在《仙剑奇侠》中出演酒剑仙,《天外飞仙》中扮演劳夫子,之后凭《长恨歌》的程先生爆红,让一票少妇、师奶牢牢迷上了他。去年一年更是一口气接下四部戏,先是在《保密局枪声》出演大特务张仲年,随后在《青春之歌》中出演余永泽,《最好时光中》出演裁缝小毛,此后又在描写重庆大轰炸的重头大戏《记忆之城》中担纲男一号,出演中共特科成员朱今墨,却以军统特务和日本间谍双重身份活跃在敌后,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生活中的谢君豪沉沉稳稳、不急不徐,不声不响,绝对低调,谁知道却是个十足的戏疯子,拿到剧本第一件事是折磨编剧,然后是折磨导演,然后便是折磨自己,不应酬,不串戏,闷声不响,关在屋里钻研人物,等到开机,镜头前一站,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像人物的灵魂附体,人物的灵魂牵引着他,什么样的人物到了他手里都能打磨出光彩。凭着这种磨劲,硬是在群星灿烂的内地市场闯出一片独属自己的天地,确立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谢君豪的戏看起来很舒服,节奏感极强,启承转合干净利索,却不着痕迹,轻拿轻放,自成一格,看上去他从来不演,是因为他对人物烂熟于胸后,举手投足就已经完全变成了人物,不会让人看到他进出人物的过程,也看不到他在用力。对人物,他把人物的心理、动作逻辑分析清楚后分析过之后,便直接转化成情绪节奏和直觉。在表演的度上,他控制得相当好,更多的时候,是沉浸。他会给戏,因为他知道作为演员,会给的才是最好的表演,会给才能受,他也够敏感,对手任何一个微小的情绪变化他都会予反应,所以,他的表演给人强烈的现场感,他的心头像长了一只手,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随着他的节奏走。习惯了口味重的观众也许一时适应不了他的风格,但很快就会被他吸引。这就是为什么他无论演绎什么样的人物都能出神入化,多小的角色都能让人过目不忘。

此外,谢君豪的造型能力非常强,形体,眼神自不必说,外型上,换个角度,换个机位,换个发型,换件衣服,就会体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或清新俊朗,或落魄孤独,或杀气腾腾,或柔情似水,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可以称得上是个千面人。更重要的,他身上有着浓浓的旧味,在表现种种形象中,更有一种印象画似的味道,就是说你看到的人物就已经是你印象中的人物了,这才是他真正的独家功夫。时下的演员,漂亮的,英俊的,什么样的都有,但常常让人觉得过于真实,俗艳,惟独这种旧旧的气味难寻,这是一种穿透了时空,吃透了人物后提炼出来的一种意韵,难以描述,但让你真切感受到。

标签:


1 评论:

你这blogspot现在是随机让我登不登陆啊。

By Anonymous 匿名, at 星期一, 四月 02, 2007 10:09:00 下午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蚊蝇臭虫,岁寒三友

《怪谈协会》(Till death do us laugh), 1996
类似《阴阳路》前几部的结构,《怪》由三个独立的短篇(肥波士、四不像、揾替身)组成。而它们分别是影片中被派遣的女记者深入采访的一个神秘灵异团体为选举下一任“主席”而讲的三个鬼故事。
分别由马伟豪、王晶和钱文锜(Chin Man-Kei)导演。



小职员张达民somehow杀死自己的老板谷德昭和以前的女班长黎姿,被押上警车后却看见两人坐在纸车里对自己笑(肥波士)


女学生装鬼吓人,却发现眼前被吓的男生其实是鬼(四不像)。


主妇袁咏仪招租却被找替身的女鬼抢去位置,化为野鬼的她不得不再去害别人(揾替身) 。


不故弄玄虚,不咋呼,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
观者轻松,且也感觉到其吓人于回味之中。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

夢萝

大学时的一个梦:
和大学同学去爬山。我们站在生满枯草的山顶上四处观望,忽然间,天色黯淡下来,周围变成一片冰河,水流湍急。我们绕到山的一边,发现有一架很陡且锈烂的铁质滑梯好像可以逃生。体育委员立刻安排三个同学先滑下去。三个人慌忙地坐上去,就在此时,滑梯的护栏突然变成亮铮铮的刀片,三人瞬间身首异处,头飞到我的脚下,身体仍然向山下滑去……
回头看看体育委员,他拍着双手,说:“爽”。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27日星期二

一些旧书

周末去新街口的中国书店买了近十本旧书。我虽然有考据癖和收藏癖,却没有收藏古籍的癖好(没钱),来这儿收一些国外小说是实在忍不了这两年堕落的译林(以后再说)那一套低劣硬壳“精装”电影海报封面的滞销货色,和慢慢感觉不到其影响力的上海译文和漓江出版社上架的可怜玩意儿。当然从像北京燕山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出版社印出来的那几批垃圾就不说了。


中国书店的书源就是旧书回收,且只收文史类书刊书籍、小人书、各种画册等,杂志什么的基本不要。有专人(在我看来此人对书籍的(收藏)价值有一套理论根据)负责收书,给来卖的书定回收价和将来的卖价。这些古旧书原价从1毛多到几块多钱(近十年出版的原价几十块钱的旧书除外), 回收价会根据其价值稍高一点,而卖价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几成。像我买的这几本“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就卖到10到30几块,简直跟当下的新书一样的价。


《城堡》(THE CITADEL)
[英]阿·约·克罗宁(A.J. CRONIN) 著

本书根据伦敦 Victor Gollancz Ltd.1937年版译出
译者 主万
封面画 盛增祥
定价:(六)1.80元
10元购入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洛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的两本小说,记着不久前刚有她新版的几部小说陆续推出,但看那品相叫人不忍掏钱。等出了90年代的什么怪诞故事集再看吧。 

奇境(Wonderland)
据FAWCETT FUBLICATIONS INC. 1973年版译出。
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0年12月北京第一版
译者
第一卷 宋兆霖
第二卷(一至七) 殷惟本
(八至十四)张德中
第三卷 任绍曾
封面设计:张世彦
定价:1.55元  
5元购入。还有这本书在旧书摊的外国小说里很容易找到,新旧不一。





他们 [Them]
据美国FAWCETT CREST BOOK 1970年10月版译出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
译者:李长兰 熊文华
范培绪 陈可淼
封面设计:潘小庆
定价:1.58元
18元购入。
译者在前言里写道“必须指出,作者对书中某些人物那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作了自然主义的描写,对他们出于变态的心理而产生的不可思议的行为,也作了过多地渲染,这些不仅无助于作品主题的深化,而且未必会收到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有些地方编辑作了删节。”,叫人不爽。
批判批判资产阶级的社会畸形拜金主义风横行精神信仰空虚就行了嘛,什么都删。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以前至少是“先斩后奏”,而当今社会出版界对书本内容的删减则是顺理成章心照不宣地无任何说明,对读者的责任感降低到有史来最低点。



[巴西]若热·亚马多(Jorge Amado)
——《加布里埃拉》(Gabriela, Cravo E Canela)
本书根据Rio, Sao Paulo, Record, 1978年第55版译出

译者 孙成敖
装帧设计 陶雪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定价:3.30
25元购入。
看到了吗, 上面还有一个鞋印子。

《告别》(ABSCHIED)
约翰内斯·贝歇尔(Johannes R.Becher) 著

本书根据Aufbau-Verlag, Berlin 1952年版译出
译者:汪久祥 章鹏高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
定价:(五)1.45元
18元购入


《漩涡》(LAVORAGINE)
[哥伦比亚]里维拉(Jose Eustacio Rivera) 著


本书根据E.K.Jemes的英译本1935年版转译,并根据西班牙原文校订。
译者 吴岩
装帧设计 陶雪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定价:(五)1.15元
10元购入。

《欢乐》(JUBILEE)
[美国]玛格丽特·沃克(Margaret Walker) 著

本书根据Bantam Books, Inc. New York 1967年版译出。
译者:黄宏荃 彭灏 马世懿
范道丰 陈光月
校对:杨志才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定价:1.70元
8元购入。

儒勒·瓦莱斯自传体小说《雅克·万特拉斯》三部曲的前两部:

《中学毕业生》(Le Bachelier)
[法]儒勒·瓦莱斯(Jules Valles) 著


《孩子》(L' ENFANT)
[法]儒勒·瓦莱斯(Jules Valles) 著

本书根据 Les Editeurs Francais Reunis 1950年版译出
译者 徐知免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1月出版
定价:1.15元
20元购入。


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暗夜行路》,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系列。

译者:孙日明 梁近光 梁守坚
定价:2.5元
5元购入。


《赤手斗群狼》(NACKT UNTER WOLFEN)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布鲁诺·阿皮茨(Bruno Apitz) 著

本书根据Mitteldeutscher Verlag Halle (Saale) 1958年版译出。
译者:华宗德 徐晓蓉
校对:肖声
装帧设计:陶雪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定价:1.65元
25元购入。

《火坑》(Яма)
[俄国]库普林(Куприн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著

责任编辑:刘绍良
译者:姜明河
装帧:刘昭荟
漓江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
定价:2.20元
6元购入。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26日星期一

我的生活,浪荡。


[摄于楼下小笼包子店]

从小时候第一次图画课上画一间由几何图形组成的空房子起,我就逐渐喜欢上那些有明确形状的,有序排列的,有厚度有质感的,粗犷与精密结合的物件来。于是变形金刚,这种由大大小小红绿黄灰各式立方体堆砌起来的组合体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童年消耗时间与审美观感的唯一寄托物。长大后,渐渐地习惯自我反省,想想双手把玩过的从钟表里拆出来的大小金黄色齿轮,车间里被削出各种角度的铁块铁条,拳头大的螺帽和粗壮的螺拴,轴承上带着挖不出来的能映出自己脸的大钢珠,沉甸甸的步枪子弹等;同样对于外头的风景,我也喜欢看结实地挤在一起的砖楼,一扇扇经过复制的小窗户,向粉笔一样竖立的电线杆和通过光滑白净大线轱辘的瓷质绝缘体而绷紧的电线;喜欢井上雄彦古谷实望月峯太郎荒木飞吕彦漫画里粗厚跳动的线条或纯粹又现实的内容或沉淀于内心深处黑漆漆的幽默感等。而这些倾向也明显影响到我生活的方式方法:习惯作封闭空间限定条件下的思考、计算,不善于引如变量或不定量,不善于枚举和假设;固执己见,总想了解某人,主观地在思想上控制他的思想;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而知所以对某对象的不了解多数情形是因为自己没有去接触它;又总觉得自己是错的,总妄想完美的过程,但现实却让自己记忆残渣翻涌自惭形秽...就这样,心脏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跳,步子不知道该迈几米,身体不知是蹲是站,被不知道该挺该驼,不知再过多久开始下一次呼吸,不知这双眼光下一秒该落在何方(扯太远了,Blog写着写着就开始犯贱了,收住)。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志強核桃粉

黃志強(Kirk Wong) - 天羅地網 (Gunmen), 1988




超过四个人互相开枪时我的脑子就开始乱,不知道是谁把谁打死了,甚至谁在和谁打。
此片由Tsui Hark徐老怪和时装/美术设计出身的野兽导演黄志强共谋。
上海滩的警匪仇恨背景下,爷们儿之间的大小情仇纠葛都得要用枪搞掂。同归于尽是一定要的,谁都不会好过。
从开头郑少秋和手下殴打战俘屁股蛋子上插管子放血,到后面码头血拼把人往肉钩子上挂,都能看出这两位爷的喜好还是有交集的,可更多时候还是让我想到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里少女被插死在铁丝网角铁上和“把人放在肉钩子上”的“异曲同工”之妙,却不知道黄他所谓的黑色暴力风在何处刮起过。

[黄导在片场]


弟兄们,给我顶住![法制的长手]

0 评论: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光头女鬼

郑宝瑞(CHENG Poi-Shui) - 热血青年(New Blood), 2002


—————————————————

主演:周英杰/周丽淇/梁敏仪/周子驹
搞不懂一部阴森冰冷绝情的鬼片怎么要起这么个名?
三个青年为救殉情男女而为两人献血,可只救活了男方;恨不能共赴黄泉,女死者变厉鬼报复三人。这样的仇恨似乎师出无名,但宝哥还是让女鬼搞死了一批人马。没我想象的恐怖(有几处还行),而且光头女鬼是新鲜,可还是不及长发的有神秘感。周丽淇的精神分裂挺认真。



这两张图真够人受的,看着就起鸡皮疙瘩。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20日星期二

香香屁

钱升玮(Wellson Chin) - 千年僵尸王(僵尸大时代) [The Era of Vampire], 2002


咪咪大师,K歌房虽然噪音很大,但你大约是“僵尸大时代”之类的声音还是被我给有心了。回来搜了半天没搜到,后来才知道是《千年僵尸王》,英文也叫Vampire Hunters。
不知是不是不停飞出的英文字幕(只找到英文的)叫我应接不暇的原因,没看太明白——有何特别?


故意安排这大院的老头子也姓姜(僵)。



台湾的安雅,有几脸露得挺可爱。其余时间里就一会儿像翁红一会儿像宣萱了。
计春华老师演大师还是有些掩盖不住眉宇间的匪气。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西吉民间故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姥爷家翻出两本一套的书,叫个《西吉民间故事》好看得很。每篇故事前头都有“XXX 口述 XXX整理”,内容日气八糟怪球得很,不时蹦出句宁夏土话我都看不懂,只记得第几人称用什么“敖”或“臧”的...

网上搜到这么几篇,遗憾的是都不是那些带邪气的,而以对对联的形式者居多:

《姐夫戏小姨》 刘廷汉口述 阎福寿整理
小姨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桃李嘴唇瓜子脸,两眼炯炯有神,长相十分美貌,姐夫从内心里爱上了小姨子。一天,他想和小姨子好,向妻子请求说:“我要不和妹妹睡一下,出去后就再也不回来了。”妻子心想:他不回来,不就是抛弃我啦!就对丈夫说:“你假借有病,我给你做上一碗酸汤面,让妹妹送去,不就成全了你的美事。”两人私下就商量好了。一天姐夫假装有病,妻子做了一碗酸汤面,让妹妹送去。妹妹把酸汤面送到后,帮姐夫提枕头,抬肩头。这时姐夫乘机扯她衣服,小姨子挣脱就跑,一跑跑到大门外,在墙上留下诗一首:
因你扶枕起,不该拉我衣。不看姐姐面,定然不饶你。姐姐看见墙上的诗,随之题诗一首:姐夫戏小姨,世上常有事。两人若有意,何必做假诗。真羞!真羞!老外母看见墙上写的诗,又添一首:我娃十七八,也该配人家。不是我娃跑得快,差点坏了娃的瓜。女婿思索一会儿,题诗道:睡觉如小死,酒醉十昏迷。一把拉错人,原来是小姨。错了!错了!老外父看见了,写诗道:娃娃不知事,墙上胡写字。亲戚好亲戚,哪有这回事。家丑不外扬,拿锹铲掉去。老外父以为担水的不认字,就让担水的去铲,可担水的原来是个老秀才,他看见后,不但没铲,反而又题诗一首:来到墙过看,字字有千万。死掉一两个,与我干球蛋。担水!担水!

《比高(吹牛了,看谁吹的牛大)》 阎福寿 阎宁 张海英
建国前,川区粮食丰收后,中卫和中宁人赶脚走南山,不是手推轱辘车,就是驴驮。川里的葫芦、茄子、桃子、杏子一下来,脚户就往南山运,换回黄米、扁豆之类的东西,养家糊口。当年运输非常艰难,既无飞机,也无火车,就是几辆烂汽车,也是今儿行,明儿停,再说烂汽车也没脚户的份,小本生意就靠牛马车、毛驴了。 一天,中宁、中卫两个老乡从西安回来,路经山区固原的一个小镇,天黑了,两人就在店里住了下来。店房又黑又冷,炕烧了半天只热了个炕洞门子,两人都想睡个热炕角角子,不约而同地说:“看谁的县里有最高的地方,谁就睡在最热处。”中宁老乡抢先说:中宁有个牛首山,举起胳膊摸着天。中卫老乡也不示弱,抢着说: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身子在天里头。中宁老乡神里神气,骄傲地说:中宁有个长山头,架上云头天宫游。中卫老乡煞有介事,不慌不忙地说:中卫有个寺口山,坐在天宫把星观。中宁老乡没说头了,热炕头只好让给中卫老乡睡。

《老长工和儿子》 作者:阎福寿 宋福
从前,有一位老长工,家境十分贫寒。他的老婆生了一个男孩后落下了病,由于无钱医治,没几年就死了。庄稼汉成了庙门上的旗杆——光棍一条,就靠给地主揽长工挣点吃穿,拉扯着幼小的儿子。他一年四季,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过着苦光阴。年复一年,好不容易混过了十三年,儿子刚刚够着自己的肩头,也去给地主放牛牧马,每天混个窝窝头。就这样,老长工加小长工,两个长工在一搭儿,又熬过了十二年,十三加十二儿子已经长到二十五岁了。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他们没钱买单衣单裤,羊毛烂罩子的棉衣棉裤换不下来,捂得儿子身上直痒痒。有一天风和日丽,儿子实在忍不住了,就跳进一条干渠沟里,先脱下棉衣,一把一把扯下罩子里的羊毛烂絮;然后,又脱下了棉裤。这时,老长工正好走上了田埂,看见儿子的寒酸样子,他心里十分难受,就背转过身,装作没看见的样子,想赶紧走开。谁知儿子蹲在渠底扯棉絮的时候,就在想心事,眼看自己已经二十五岁了,连个媳妇也没有,想在老爹面前提一下。这阵子,老爹就在眼前,他于是赶忙手提裤子,向爹恳求道:
年过二十五,裤子烂了没人补。
老长工明知儿子的裤子已经烂了,既换不上新单裤,又没有人替他补,可有什么法子呀!他强打着精神说。
若要有人补,再等二十五。
儿子一想二十五再加上二十五,不就是五十岁嘛,这怎么能行呢?他赶紧接上说:
人活七十古来稀,哪有五十才娶妻。
老长工这才明白了,儿子不是在诉苦,而是在向自己要媳妇。这件事自己早就想过了,只是一无家产,二无银钱,三无住房,四无食粮,拿啥给儿子说媳妇呀!他苦笑了一下说:
人活八十八,五十岁还是小娃娃。
老长工背转过身去了,眼泪扑扑簌簌地直往下掉;儿子也哭了,继续蹲在沟底,一把一把地扯棉裤里的羊毛棉絮。

《吃饭放盐的的传说》 作者:阎建忠
传说轩辕帝本是农家出身,有一次氏族公社聚众开会,推举轩辕为首领。轩辕威望高、本事大,每当打猎总是手拿大弓跑在前,箭射野兽百发百中,由于他能耐超群,其他部落不得不服气。就这样轩辕便飞黄腾达,青云直上,成为几个部落公认的联合酋长,又立了许多功劳。人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全家便搬往皇城,选了个黄道吉日,摆下丰盛的宴席招待全家。那时,人们为了生计,到处奔走打猎,采集野果,过着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生活。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街头无人问。”他的弟弟为乡野酋长,没见过大世面,看到这山珍野味,心里发痒,口水直淌。刚一开宴,他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本来由轩辕帝作陪,工夫大了,轩辕出门解小手。正巧这天阎王来拜访轩辕帝,他进餐室一看轩辕帝不在,便问轩辕帝的弟弟道:“轩辕何在?”轩辕帝的弟弟头也不抬,只顾啃獾腿,猛听咕咚一声,一块獾肉卡在嗓子里,说不出话来,两眼鼓得圆圆的。阎王看到他在瞪自己,好似努视,便大怒道:“好大贼胆,竟敢怒视我!”轩辕帝的弟弟又怕又噎,竟被噎死了。轩辕帝回到餐室,细细一看,弟弟是噎死的,嗓子上还鼓起了个大包。 于是轩辕帝便号令天下,吃饭时必须在饭菜里加盐,提醒每个人要细细嚼慢咽,以防阎王再次拜访时,来不及招待而怠慢了阎王,像他的弟弟那样被噎死。

《水推长城》 刘廷汉口述 阎福寿 李永山整理
一个老婆婆养了九个儿子,大儿子叫“顺风耳”,二儿子叫“千里眼”,三儿子叫“大力士”,四儿子叫“钢脑袋”,五儿子叫“铁骨头”,六儿子叫“长腿”,七儿子叫“大脚”,八儿子叫“大嘴”,九儿子叫“大眼睛”。 一天,老婆婆的九个儿子正在庄稼地里收高梁。大儿子顺风耳听见北边有哭声,就问二儿子千里眼:“什么人在北边哭呢?”千里眼一看:“给秦始皇筑造长城的人因饥饿不堪正哭泣着哩。”老三大力士忙说:“我替他们打边墙去。”一锹把半截子边墙打起来,秦始皇骑马都撵不上。秦始皇说:“这人力气这么大,将来要夺我的天下,干脆拉出去砍脑袋。”大力士听得哭开了,顺风耳听见了,又问千里眼:“你看又有什么人在哭呢?”千里眼一看,急忙说:“不好啦,秦始皇要杀老三啦。”老四钢脑袋说:“我替老三砍脑袋。”秦始皇砍坏了很多刀,老四的脑袋始终也砍不掉。秦始皇说:“拿棒打。”老四吓得哭开了。顺风耳听说了,说:“什么人又哭着呢?”千里眼说:“秦始皇拿棒打老四呢。” 老五铁骨头说:“我替老四去挨棒打。”不知打折了多少棒,老五的铁骨头就是打不断。秦始皇说:“干脆扔到海里去。”老五铁骨头吓得哭开了。顺风耳说:“什么人又在哭着呢?”千里眼说:“惨了,秦始皇要把老五往海里扔呢。” 老六长腿说:“我替老五喂鱼去。”长腿被扔到海里,水刚漫到膝盖,正好捞了八九十斤鱼。没有柴火,这时老七的大脚上扎了个刺,老七挑下刺来煮鱼。老八大嘴说:“我先尝一尝。”八九十斤鱼尝完了,还没够塞牙缝。 老九大眼睛揭锅盖一看没鱼了,气得哭开了。第一哭微风细雨,第二哭倾盆大雨,第三哭洪水涛天,万里长城都被推走了,秦始皇也被洪水冲到海里喂王八去了。

《提督和婶娘 河边做文章》 作者:阎福寿
俞益谟得了提督官职,请假回家探亲。正好两湖巡抚张熙也回到了灵武。两人既是同行又是同僚,便交往开了。 一天,二人带了跟班,低头一马平川,林茂粮丰;抬头秋高气爽,莺歌燕舞,真是:山好水好家乡好,你好我好咱俩好。一路游游逛逛,由灵武向广武而来。到了黄河边上,已是黄昏时分,他俩赶紧上船过河。船刚离了岸,就来了一位中年孕妇,大呼小叫地也要坐船。张、俞二人心想不带,堂堂朝廷命官,船已到河中,为一个平头百姓回船靠岸。又不甘心。想了一会儿,张熙计上心头,想戏弄这个孕妇一番。他转身对孕妇说:“我们三人各做诗一首,如果你做上,我们就带你,做不上可别怪我们呀。”“请大人先做!”孕妇喊着说。 张熙先念道:“我的砚台圆又圆,我的笔儿尖又尖,一连考三场,夺他个文状元。”俞提督一听,做诗这么简单,我也来一首:“我的弓儿圆又圆,我的箭儿尖又尖,三箭定贼寇,夺他个武状元。”划船的艄公一听,也高兴起来,跟着念道:“我的船儿圆又圆,我的桨儿尖又尖,一船渡两家,文武两状元。”只听孕妇跟着念道:“老娘肚子圆又圆,老娘奶头尖又尖,一胎生三子,文武两状元,剩下老三不争气,打到河里撑渡船,老娘来过渡,省得给船钱。” 三人一听,气得跳起蹦子来,俞提督命令调转船头,将船划开。只听那妇人念道:“男人说话如钉钉,女人说话如剥葱。二位大官人,不如一妇人,把我河边扔。”

《老秀才和富员外》 刘廷汉口述 阎福寿整理
一天, 富员外碰见老秀才。富员外说:“你是个文人,为什么要拾大粪呢?臭气熏天。”老秀才说:“好员外,不拾大粪有什么活法呢?要做生意没本钱,要卖文没人对。”富员外说:“你写文,我对吧!”老秀才说:“对上咋办?对不上咋办?”富员外说:“对上了,你没钱给了,就把仁兄夫人输给我;对不上,我输给你五百两银子。”老秀才写道:“重重叠叠,弯弯曲曲,哩哩啦啦,上清下白。”富员外说:“我今天脑子糊涂得很,明于摆桌酒席和你对。”晚上,老秀才夫人问老秀才:“今天你对上文了吗?”老秀才说:“富员外是个草包,只是有钱。”老秀才夫人问:“重重叠叠是什么文?”老秀才说:“重重叠叠是牛粪,弯弯曲曲是大粪,哩哩啦啦是羊粪,上清下白是鸡粪。”第二天,富员外摆上酒席和老秀才对文。富员外说:“重重叠叠是牛粪,弯弯曲曲是大粪,哩哩啦啦是羊粪,上清下白是鸡粪。”老秀才一听,明白这一定是自己老婆给泄露的,就说:“我和你对文,不能对到粪上呀!”富员外说:“这不是对文,这是做什么?”老秀才说:“重重叠叠是一盘龙,弯弯曲曲是一张弓,哩哩啦啦是外文,上清下白是一根葱。仁兄嫂的话你莫听,五百两银子快给我称。”

《宰相和勤务》阎福寿
朝廷有个宰相七十多岁了,娶了个十七岁的姑娘做小老婆。宰相年老体衰,小老婆就暗地里和勤务眉来眼去,嬉笑玩闹。天长日久,勤务问小老婆说:“老宰相每天什么时候上朝?”小老婆说:“每天乌鸦一叫就上朝。”这天勤务等情人等得不耐烦,从地上拾起一个土著人坷垃,朝树上一扔,乌鸦胡飞乱叫,小老婆就叫醒宰相。宰相漱口洗脸,穿衣戴帽,坐轿上朝。上朝后,天还没亮,心想:恐怕乌鸦被猫惊吓了。时间太早了,他就想先回家歇息歇息。还没进家门,就听里面说:“你好像个粉蛋蛋”,“你好像个面蛋蛋”,勤务和小老婆二人正玩得热闹。宰相没吭声,折回头又去上朝。中秋节快到了,宰相吩咐家中其他人员,八月十五回家过节,只留下厨师做酒菜,留下勤务和他观月。中秋节那天,厨师端上酒菜,他和小老婆、勤务坐在一起。少许,他拿出一把宝剑,放在桌上,说:“今天大家一起喝酒、吃肉、对诗,对上了大大有赏,对不上就要杀头。”宰相说:八月十五月照东,乌鸦叫唤有人惊。面蛋搂着粉蛋睡,窗户外面有人听。勤务答:八月十五月照南,此事发生有半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女人答:八月十五月照西,人老却娶少年妻。干旱之地无水浇,迟早还是别人的。三人答完,宰相说:“我成全你俩成为一对夫妻,粉面和在一起里,欢欢乐乐,长命百岁。

标签:


0 评论: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13日星期二

鬼片免疫状态中

滕华弢(tāo)—心中有鬼 [The Matrimony, 2007]



爱情片,确切地说是“人鬼情未了”片。乏善可陈的人物关系和各种多余的暗示废话(最后还费劲写一段“发人深省”的注解),什么心中有鬼,全是扯淡。不心中有鬼还哪里有鬼啊? 还有,一部真正的鬼片是绝对不会掺什么流水般惆怅的钢琴曲的,相信我。
我于是有了一种"我已不再怕鬼"的错觉。
饭冰冰长得俗,刘若英老了没人要——大于常人的瞳孔让她略显神经质。

那个墙上的铁盖子后隐藏着的不知通向何处的隧道,留声机里的怪声很容易让人想起老流氓黄健中93年的《雾宅》(The foggy house),当然后者要怪异的多。

在电影院狂放国产片的日子里,我每个周末都和爸爸去当时的金凤凰、东方红和银川剧院消遣。除了主流武打片和几部无聊的台湾生活片外,一些怪怪的电影,如《毒吻》、《台北女人》、《遗落荒原的爱》还有最后被剪掉一段马晓军做性暗示强烈的梦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更让我困惑不已。记得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在新华街吃了些羊肉串后嗑着瓜子站在银川剧院门口,抬头看见:

国产恐怖片,《雾宅》
主演:陈红 朱时茂。

爸爸看到这两个大牌的名字,果断地掏钱买票,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事实上如坐针毡的一个多小时之后我心里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阴影——贴近床头的墙后面絮絮的哭声,笼子里双眼流血的模特,幻灯片中的鬼脸,窗户上的人头都让我至今难忘。

标签:


4 评论:

原来您曾经和父亲要好过啊。

By Anonymous 匿名, at 星期四, 三月 15, 2007 11:31:00 上午  

是啊,Once upon a time in Yin Chuan

By Blogger 红色的小喇叭, at 星期四, 三月 15, 2007 11:38:00 上午  

大师

我要找你喝酒

你他妈的别躲

By Anonymous 匿名, at 星期六, 三月 17, 2007 6:39:00 下午  

马老板?没躲没躲,我只是在家修炼而已。

By Blogger 红色的小喇叭, at 星期二, 三月 20, 2007 10:22:00 上午  

张贴评论

2007年3月9日星期五

可赛,前来买菜!

Nina Simone - Baltimore [1978]

[CTI]

[Columbia]
1. Baltimore
2. Everything Must Change
3. The Family
4. My Father
5. Music For Lovers
6. Rich Girl
7. That's All I Want From You
8. Forget
9. Balm In Gilead
10. If You Pray Right
(Baltimore, 美国Maryland州北部城市,一个孕育了久远的非裔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地方:http://http://www.baltimore.org/baltimore_black_history.htm)

现在还很经常想起当初游击于北化北工大和华北电力大学间的商贩们,他们每周五把从不知从什么地方收来的旧书盗版书打口CD和磁带运到教学楼前的一小块空地上。而我在前一天晚上就会在床上兴奋不已,心脏左眼皮狂跳;第二天,听见他们的车响,我就怀揣着不那么多的钱,在一箱箱的塑料壳子里孤独地、饶有兴味地探索,直到站起来两眼发黑......

后来就不来了,因为天真无邪的大叔大嫂们卖的盗版书籍和一些面目狰狞的打口塑料(那时候重金属还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引起了校方(老师、辅导员,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生会干部们)的警惕。

又后来,听说他们还去在回龙观的华北电力,就突击了那么几回。然而好景总不长,不久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们也从那里战略转移了。
这张Nina Simone的《Baltimore》,就是大二和mimida在华北电力买的。在那个让人沮丧的阴霾的下午,如狼似虎的我们还是强打精神去了一回。和这个人翻碟,得要眼尖手快,因为是好东西就只有那么一张。这亦使整个淘碟过程变得紧张又疲劳身心。眼看着他拿了Nico的什么《Desert shore》还有Smog的《Rain on lens》,我看了下手里不怎么有名的Maureen Tucker,心急如焚。于是头脑发热地拿了张“暴力反对机器”以平衡心态——可弄巧成拙又被他取笑“妈的买这个干球呢?”,悻悻地放下。此时天色已晚,mimida满足地催促我赶紧算钱,可我岂能甘心?只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这时候这张《Baltimore》出现了,爵士?鸡肋也(还打着不算短的细口),况且看封面怎么有点儿像合辑?算,哥伦比亚爵士大标上头贴着呢,拿了罢。但此时心情已如装了一口袋洋片兴冲冲跑下楼若干小时后却输个精光但正待扒本却发现回家睡觉时间已到,又恼又悔。到坐上车,一看此盘数据区不过1/2的面积,更是无语。甚至似乎买回去很长时间都没拿出来听。

Nico - Desertshore [1970]


(Smog) - Rain on lens [2001]


后来翻出《Baltimore》,听得不亦乐乎。就想,Smog今天拿来也许才是该丢的哪。Baltimore虽说歌少,歌短,可听过后却像做了个关于幼年时的失真到美妙的梦,说短也长,并很容易迷恋起这种感觉来。

标签:


2 评论:

大师还是您有远见,那张smog我都撂老逼那儿了,Nico因为电影的关系偷偷留下。

您这样写下去我就成土摩托之于王小风了啊。

By Anonymous 匿名, at 星期四, 三月 15, 2007 11:31:00 上午  

大师您只要想想我当时的"暴力反对机器"就可以释怀了,何况如今。
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鸡蛋碰石头的傻事我还做不来那。

By Anonymous 匿名, at 星期四, 三月 15, 2007 11:37:00 上午  

张贴评论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