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星期四
一些探险时常见的有毒或无毒的虫子Scroll down if you have nerve.
全文转载自[中国城市探险论坛] 发帖:桃白白
(绿色的字是我插的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大家在探险的过程中应该认识一些小虫虫,以免无谓地受伤或惧怕。 首先带大家认识的是一种常见的小毒虫:
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 house centipede)
俗称“钱串子”“草鞋虫”,更有人叫它“钱龙”,听起来像清朝某皇帝。
多足(唇足)纲(Thereuopoda Clunifera),蚰蜒科。体短而微扁,灰白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足易脱落。气门在背中央。触角长。 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动物。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蜒,或称大蚰蜒。 据传有道菜是用蚰蜒做的,对治疗某种癌症有奇效,不知道真的假的: 蚰蜒猪肉汤 蚰蜒30条,瘦猪肉100g。将猪肉剁成肉末,蚰蜒清水洗净,二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肉烂熟。每日1剂,食肉喝汤。 方解:此方中的蚰蜒又称草鞋虫,性温味辛,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噎膈,口吐涎沫。猪肉润燥解毒,缓解蚰蜒毒性。据浙江中医学院的专家们临床观察,此方对食管癌口吐涎沫者疗效颇佳,可连服至泡沫消失为止。
诸位一定要小心这玩意儿,我看到前不久有人在探寻通州碉堡的时候遇到了这小东西,还拍了照片,不知道有没有去逮它,小心点。 这家伙稍微有点儿毒: 这种虫子就叫蚰蜒,生活习性与蜈蚣极其相似,有微量毒性,以其他更小的昆虫为食,建议在野外没饿到头晕的情况下就不要吃它!没好处,它的口感同蝗虫差远了!营养含量也远不及蝗虫,而且蝗虫还没毒性!
[Mimibuda:小时候住平房时常见,看那一身的斑纹就让我避而远之]
马陆(Millipedes)
马陆又称千足虫,种类很多,体形也多样,小的体长仅2毫米,大的可有280毫米,北京常见的是那种黑乎乎的叫钱马陆。 它们的特点是足多,每一体节各有两对足、比蜈蚣多一倍。在节肢动物中,它与蜈蚣同属多足纲。 我国各地最为常见的有北京钱马陆和缘山蛩两种。马陆足虽然很多,但行动迟缓,有时突遇惊扰触动、身子会立即卷曲,由于体节两侧有臭腺,能分泌一种难闻的臭液。 据文献报道,有数种大的马陆,能将分泌的臭液喷射出数十厘米之外,且能刺激人的皮肤,如沾污到眼内可引起失明。 它们通常藏于阴暗潮湿之处,如砖石、木条下,以及落叶和废弃的杂物中,喜食腐殖质。 清除马陆最好方法是保持居室干燥清洁。若家庭内外,尤其是厨房处马陆很多,可使用市售特效灭害灵等喷洒、很容易杀灭。

[Mimibuda: 第一次见很害怕——那个黄黑相间的不是警戒色么?都是拿布袋子和棍子去抓,它受到威胁了就抱成一个卷儿,喷点儿水出来,后来慢慢发现它其实性格特别温和,我养过一只,放它在你身上让它爬感觉特别有意思。总之,它的性格跟外表相差太远了!]
丽绿刺蛾(Latoia consocia)
刺蛾类(学名丽绿刺蛾,的幼虫,就是俗称的“洋喇子”,北京常见的是绿刺蛾,长得挺难看的。 我小时候在我家院里面的枣树上打栆,经常被它蟄,蟄了以后很刺痛,然后就得用胶布往下粘。 所以如果在外面碰到这小虫子,尽量不要碰它,很讨厌。 皮肤被刺蛾幼虫毒刺毛触刺后,局部表现为刺痛、奇痒、红晕、风团、丘疹等;刺蛾幼虫的毒刺毛具有致病性,致病物质成分为蛋白类毒素,其毒力较强。
[Mimibuda:这个小学时玩过,在那种密得人都钻不进去的灌木园子里有好多,起先看见它身上的那些刺突知道可能有毒不过也没特别注意,结果不小心手摸了一下,又辣又烧又痒痒。当然是拿肥皂洗,也没什么受不了的。适合就地观赏不适合带回家当宠物养]
蚂蝗(Whitmania Pigra, Horce Leech)
听这名字我就觉得不舒服,这小子体长30-50mm,宽4-6mm。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的纵纹,但背部和纵纹的色泽变化很大。背中线的一条纵纹延伸至后吸盘上。腹面暗灰色,无斑纹。体环数103。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孔分别位于31/32、36/37环沟,两孔相间5环。阴茎露出时呈细线状。眼5对,排列成马蹄形。口内有3个腭,腭背上有1列细齿,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栖息于水田、沟渠中,吸人、蓄血液。分布很广,我国南、北方均有。
[这个小时后在渠沟里头老见,同时也在农业科技手册上看到它是个吸血狂,且被叮上了千万不要去扯它,要拍它的头。一根黑皮条状的东西趴在水底随着水波似动非动地一看就是在心怀不轨守株待兔。有时候在岸上看见它无缘无故就咬牙切齿想着反正今天没事干除了这一害算了就用很粗的棍子挑上来使劲戳,结果棍子都扎到土里了这家伙还毫发无伤,皮真硬。就取回去跑在墨水瓶里,过了一段时间拿出来一看终于死了。你把图放大还可以看到它是墨绿色的,身上还有土黄色条纹……真的有点怵。]
铁线虫(Gordiacea Von Stebold, 1843)
又名发形蛇(Hair snake),隶属于Nematomorpha门,为铁线虫纲蠕虫的总称。与医学有关的虫种分属于铁线虫目(Gordioidea)、铁线虫科 (Gordiidae)、铁线虫属(Gordius )和索虫科的Chordodes, Paragordius和Parachordodes属等。成虫在水中营自生生活,偶尔感染人体,引起铁线虫病(nematomorphiasis)。本 病女性多于男性。
虫体细长,圆线形,似铁丝,黑褐色;长约10~50cm,宽约1~3mm; 头端钝圆,具有0.5~1mm长的淡黄色区;虫体表面有许多小乳突;雄虫尾部卷曲,末端分叉;雌虫尾短尖钝。虫体在体外非常活跃,常有自行打结的习性。
铁 线虫成虫生活于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体中,雌雄交配产卵,卵内幼虫孵出进入昆虫(蚱蜢、蟋蟀、蟑螂、甲虫等)体内发育形成稚虫,昆虫入水,稚虫离开 宿主在水中发育为成虫。人体消化道感染铁线虫可能是通过接触或饮用含有稚虫的生水、昆虫、鱼类和螺类或食物而引起。尿路感染是由于人体会阴部接触有铁线虫 稚虫的水体,经尿道侵入,上行至膀胱内寄生。虫体侵入人体后可进一步发育至成虫,并可存活数年。寄生泌尿道的患者,以女性为多,均有明显的泌尿道刺激症, 如下腹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放射性腰痛、会阴和阴道炎等,虫体排出后,症状缓解。 铁线虫寄生于消化道所引起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表现。亦见有从眼眶肿物或耳道检出虫体的报告。
诊断本病依据从尿中或粪便中检获虫体。在临床上若遇到有尿道刺激症状,久治不愈、而又有生饮或会阴部接触过塘、沟水或潮湿草地的患者,应考虑作膀胱镜检。
铁线虫病尽管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寄生虫病,全世界只有14个国家有病例报道。但各地因生产生活接触自然水体的人群甚多,其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比已报告的例数要多。
防治本病的关键是不饮不洁之水、不生吃昆虫、鱼类和螺类等食物,下水时避免口腔与不洁水体直接接触。疑有感染者可口服驱虫药促虫排出,寄生于组织内者应手术取虫。
铁线虫是一种昆虫的寄生虫,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虫子很容易被认作铁丝,因为长得太像了。 总的来说对人貌似无害,不过也有过对人致病的案例。这小东西主要是寄生在螳螂的肚子里面,如果大家在野外碰到肚子特别大的螳螂,千万不要去捉来玩,十有八九是被铁线虫感染了。
螳螂的天敌以鸟类、爬虫类为主,另有一种铁线虫会以螳螂为中间寄主,铁线虫的一生和螳螂有着纠缠难解的关系,由于铁线虫的寄生,许多螳螂往往未能等到产卵便死亡了。更多的情况是螳螂和铁线虫同归于尽。 在八九月时,我们很容易在水池边找到淹死的螳螂,这正是铁线虫的杰作,当螳螂腹部内的铁线虫成熟时,必须要回到水中完成产卵的最后任务,这时铁线虫会驱使螳螂寻找水源并跳入水中淹死,这样它才有机会进入水中,若螳螂未能及时找到水池或池塘,铁线虫仍会钻出,铁线虫到水里以后,虽然行动很缓慢,但它会去找到水虿,产卵在水虿上面,等到哪天哪只螳螂吃到有铁线虫卵的水虿时,就又可以回到螳螂的身上。所以真的提醒大家生水不能喝啊!
以下是台湾一昆虫迷博友声泪俱下地记录下自己的宝贝“阿螂”如何被铁线虫折磨致死:
▁▁▁▁▁▁
驚覺發現
螳螂肚子裡面 竟然有兩條鐵線蟲 我快吐了
將螳螂的腹部 泡入水中約5秒 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一切都還不及紀錄
有夠噁心的...心裏只有想到它會不會陡然鑽進我的鼻孔
天呀 ~它竟然想要尋找新的寄主~它們兩位仁兄 原本住在螳螂的腹部
突然被我逼出來
這時候的我慌了~跑進去拿剪刀 想把它給剪了 天呀~名不虛傳 好硬喔~真的跟
鐵線一樣硬 哇勒 我以為它會馬上掛點~
結果 像壁虎的尾巴一樣 還在那跳動 蠕動 還好我剛剛沒吃宵夜
想說 我的天呀 如果不徹底把這蟲子消滅~明早上 我不就成為它的新寄主了
於是~想起電影情節...用火烤 火攻怪蟲...果然奏效
截稿為止
格內拍的這隻螳螂 自從剛剛兩尾鐵線蟲鑽出身體外頭後~疑似 腹部嚴重受傷~
厭厭一息中
難道螳螂就逃不過 鐵線蟲糾葛的宿命嗎
哀傷中.....
阿螳 哀傷的看著我 靜靜的躺著......
跟拍照那天的容光煥發形成強烈對比
只剩下呼吸微弱的阿螳
連站立的氣力都沒有
像是洩了氣的皮球一樣......
一直在想
是我害了阿螳嗎?
▔▔▔▔▔▔▔▔▔▔▔▔▔▔▔▔▔▔▔▔▔▔▔▔▔▔▔▔▔▔▔▔▔▔
水虿(chài)
(蜻蜓成虫正破壳而出)
(負子蟲正在吃蜻蜓的幼蟲)
刚才说铁线虫的时候提到了另一种小虫子——水虿 其实就是蜻蜓的幼虫,长得可难看了!看到照片你一定想象不到以后它会变成蜻蜓。
尸蛆: 其实就是蝇蛆,不过如果你在探险过程中大量地发现了这东西,那您可就发了,因为很有可能您会碰到某种动物的尸体,说不定还是人呢。 常见尸食性蝇类包括巨尾阿丽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肥须亚麻蝇、红头丽蝇的幼虫。蛆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可以用体长、体重等指标来表示。 昆虫种类的出现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 最早在腐败尸体、尸块上出现的主要是双翅日的蝇类.而且大部分属于丽蝇科(巨尾阿丽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等)。 而鞘翅目的步甲、阎甲等捕食性昆虫.主要在中、晚期腐败尸体、尸块上出现;隐翅虫、露尾甲.主要出现在尸体高度腐败期或干化期. 而郭公虫、金龟子等腐食性甲虫.则主要出现于腐烂尸体晚期或干化腐尸。 别害怕,这种情况还是少见的。不过一旦碰到一定要先拍下照片来哦!
蝽蟓

俗称臭大姐。 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枝叶,造成许多黄褐色 伤口斑点。以成虫越冬(可寿至次年8月),4月开始活动产卵。发生 危害期4~10月,以7~8月有甜味时为害果最严重。 这种小飞虫很臭,所以如果在外面碰到尽量把它赶走就是了,别逼它冲你放臭气。
蠼螋(音qú sǒu, ) 或 螻螋
蠼螋属于革翅目的昆虫,体长4-35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 我在去年秋天的时候捉到一只,把它放在水里然后我有事出去把这事儿给忘了,后来过了大约四天回来后发现这小小的蠼螋还在水面上漂漂着活着呢,生命力好强啊! 蠼螋会吃蟑螂的卵,所以如果家里既有蟑螂又有蠼螋,呵呵,可以打死蟑螂保护蠼螋,我的办公室就是这样啊。嚯嚯! 蠼螋在西方曾经是一种梦魇,他们害怕蠼螋,因为有传说,说蠼螋在晚上的时候能钻到人的耳朵里面,然后在大脑里面产卵,最后人的脑壳里面就全是蠼螋。其实,这纯粹胡说! 这小虫虫很可爱的。它屁股上有个大夹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就树立起来,不过那基本上是吓唬人用的。
粒步甲/疑步甲/双齿蝼步甲(Sacrites acutides Chaudoir)
[Mimibuda: 最近才弄清楚它的学名。以前养了一段时间蝼步甲,很喜欢这种虫,傻乎乎的还爱装死,把它和同伴放在一块还动不动就咬对方的腿。]
这是一种很漂亮的昆虫,以前在《动物世界》里见到过国外的一种步甲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从排泄孔喷出一种‘化学毒气’样的气体,但是不知道中国种的有没有,建议大家遇到成虫的时候还是小心为好。 疑步甲的幼虫很难看,见过疑步甲、萤火虫和蜻蜓等幼虫的人一定会感到有些动物真是越小越不可爱。
鼠妇(Pillbug, Sowbug, roly-poly (Armadillidium vulgare) )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潮虫,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叫“鼠妇”? 原来吧,它叫“鼠负”(这个词我们可以在中国最早的辞典《尔雅》里面找到) 据说是因为它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生活,跟老鼠似的,有的时候还被老鼠背着到处跑,所以叫鼠负。 后来在中药里经常被用于妇女病,所以把负改成妇了。(据《本经》记载,它可以治疗“妇人月闭血瘕,痫、痓、寒热,利小便、堕胎等”)
鼠妇是一种大约一公分长,躯体略成白色的扁形小动物,它是属於甲壳类的动物. 它常会生活在墙角的石头和花盆底下以及木块和石缝之间,因为它非常怕光. 鼠妇不会咬人,所以有机会看到它时,可以好好做一番仔细的观察. 要注意的是:它有七对脚,因此它不属於昆虫.
蜈蚣(Scolopendra)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 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被蜈蚣咬伤后 方法一: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方法二: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方法三:及时用手挤压螯伤处,使毒液不致扩散到皮下组织。随后尽快在被螯伤处敷3%氨水或5%~10%小苏打水;或用新鲜桑叶、蒲公英叶或洋葱捣烂,涂擦或外敷。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 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活动觅食。
蝎子(Centruroides limbatus)

一,主要毒素 蝎子的尾端有一根与毒腺相通的钩形毒刺,蛰人时毒液由此进入伤口。蝎毒内含毒性蛋白,主要有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及使心脏和血管收缩的毒素等。 二,症状 被蝎子蛰伤处常发生大片红肿、剧痛,轻者几天后症状消失,重者可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肌肉强直、流涎、头痛、头晕、昏睡、盗汗、呼吸增快等,甚至抽搐及内脏出血、水肿等病变。儿童被蛰后,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处理措施 当你被蝎子蛰伤后,应立即用手帕、布带或绳子在伤口的上方3-5厘米(近心端)处扎紧,同时拔出毒钩,并用挤压、吸吮等方法,尽量使含有毒素的血液由伤口挤出,必要时请医生切开伤口吸取毒液,以防被蝎毒污染的血液流入心脏,并用双手在伤口周围用力挤压伤口,直到挤出血水;而后应在局部涂上些浓肥皂水或碱水。用3%氨水、5%苏打水或者0.5%的高锰酸钾洗涤伤口,或将明矾研碎用醋调成糊状涂在伤口上。 可用“南通蛇药片”以凉水调成糊状,在距伤口2厘米处环敷一圈(药不要进入伤口)。伤口妥善处理后即可将绑扎带松开;根据情况,可预防性应用一些抗生素,中毒严重者及儿童,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也可选用以下药物外敷: ①明矾,研细末,用米醋调敷; ②雄黄、明矾等份,研细末,用茶水调敷; ③大青叶、马齿苋、薄荷叶捣烂外敷即可。
(绿色的字是我插的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大家在探险的过程中应该认识一些小虫虫,以免无谓地受伤或惧怕。 首先带大家认识的是一种常见的小毒虫:
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 house centipede)




俗称“钱串子”“草鞋虫”,更有人叫它“钱龙”,听起来像清朝某皇帝。
多足(唇足)纲(Thereuopoda Clunifera),蚰蜒科。体短而微扁,灰白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足易脱落。气门在背中央。触角长。 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动物。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蜒,或称大蚰蜒。 据传有道菜是用蚰蜒做的,对治疗某种癌症有奇效,不知道真的假的: 蚰蜒猪肉汤 蚰蜒30条,瘦猪肉100g。将猪肉剁成肉末,蚰蜒清水洗净,二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肉烂熟。每日1剂,食肉喝汤。 方解:此方中的蚰蜒又称草鞋虫,性温味辛,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噎膈,口吐涎沫。猪肉润燥解毒,缓解蚰蜒毒性。据浙江中医学院的专家们临床观察,此方对食管癌口吐涎沫者疗效颇佳,可连服至泡沫消失为止。
诸位一定要小心这玩意儿,我看到前不久有人在探寻通州碉堡的时候遇到了这小东西,还拍了照片,不知道有没有去逮它,小心点。 这家伙稍微有点儿毒: 这种虫子就叫蚰蜒,生活习性与蜈蚣极其相似,有微量毒性,以其他更小的昆虫为食,建议在野外没饿到头晕的情况下就不要吃它!没好处,它的口感同蝗虫差远了!营养含量也远不及蝗虫,而且蝗虫还没毒性!
[Mimibuda:小时候住平房时常见,看那一身的斑纹就让我避而远之]
马陆(Millipedes)
马陆又称千足虫,种类很多,体形也多样,小的体长仅2毫米,大的可有280毫米,北京常见的是那种黑乎乎的叫钱马陆。 它们的特点是足多,每一体节各有两对足、比蜈蚣多一倍。在节肢动物中,它与蜈蚣同属多足纲。 我国各地最为常见的有北京钱马陆和缘山蛩两种。马陆足虽然很多,但行动迟缓,有时突遇惊扰触动、身子会立即卷曲,由于体节两侧有臭腺,能分泌一种难闻的臭液。 据文献报道,有数种大的马陆,能将分泌的臭液喷射出数十厘米之外,且能刺激人的皮肤,如沾污到眼内可引起失明。 它们通常藏于阴暗潮湿之处,如砖石、木条下,以及落叶和废弃的杂物中,喜食腐殖质。 清除马陆最好方法是保持居室干燥清洁。若家庭内外,尤其是厨房处马陆很多,可使用市售特效灭害灵等喷洒、很容易杀灭。




[Mimibuda: 第一次见很害怕——那个黄黑相间的不是警戒色么?都是拿布袋子和棍子去抓,它受到威胁了就抱成一个卷儿,喷点儿水出来,后来慢慢发现它其实性格特别温和,我养过一只,放它在你身上让它爬感觉特别有意思。总之,它的性格跟外表相差太远了!]
丽绿刺蛾(Latoia consocia)
刺蛾类(学名丽绿刺蛾,的幼虫,就是俗称的“洋喇子”,北京常见的是绿刺蛾,长得挺难看的。 我小时候在我家院里面的枣树上打栆,经常被它蟄,蟄了以后很刺痛,然后就得用胶布往下粘。 所以如果在外面碰到这小虫子,尽量不要碰它,很讨厌。 皮肤被刺蛾幼虫毒刺毛触刺后,局部表现为刺痛、奇痒、红晕、风团、丘疹等;刺蛾幼虫的毒刺毛具有致病性,致病物质成分为蛋白类毒素,其毒力较强。



.jpg)
[Mimibuda:这个小学时玩过,在那种密得人都钻不进去的灌木园子里有好多,起先看见它身上的那些刺突知道可能有毒不过也没特别注意,结果不小心手摸了一下,又辣又烧又痒痒。当然是拿肥皂洗,也没什么受不了的。适合就地观赏不适合带回家当宠物养]
蚂蝗(Whitmania Pigra, Horce Leech)
听这名字我就觉得不舒服,这小子体长30-50mm,宽4-6mm。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的纵纹,但背部和纵纹的色泽变化很大。背中线的一条纵纹延伸至后吸盘上。腹面暗灰色,无斑纹。体环数103。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孔分别位于31/32、36/37环沟,两孔相间5环。阴茎露出时呈细线状。眼5对,排列成马蹄形。口内有3个腭,腭背上有1列细齿,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栖息于水田、沟渠中,吸人、蓄血液。分布很广,我国南、北方均有。

[这个小时后在渠沟里头老见,同时也在农业科技手册上看到它是个吸血狂,且被叮上了千万不要去扯它,要拍它的头。一根黑皮条状的东西趴在水底随着水波似动非动地一看就是在心怀不轨守株待兔。有时候在岸上看见它无缘无故就咬牙切齿想着反正今天没事干除了这一害算了就用很粗的棍子挑上来使劲戳,结果棍子都扎到土里了这家伙还毫发无伤,皮真硬。就取回去跑在墨水瓶里,过了一段时间拿出来一看终于死了。你把图放大还可以看到它是墨绿色的,身上还有土黄色条纹……真的有点怵。]
铁线虫(Gordiacea Von Stebold, 1843)

又名发形蛇(Hair snake),隶属于Nematomorpha门,为铁线虫纲蠕虫的总称。与医学有关的虫种分属于铁线虫目(Gordioidea)、铁线虫科 (Gordiidae)、铁线虫属(Gordius )和索虫科的Chordodes, Paragordius和Parachordodes属等。成虫在水中营自生生活,偶尔感染人体,引起铁线虫病(nematomorphiasis)。本 病女性多于男性。
虫体细长,圆线形,似铁丝,黑褐色;长约10~50cm,宽约1~3mm; 头端钝圆,具有0.5~1mm长的淡黄色区;虫体表面有许多小乳突;雄虫尾部卷曲,末端分叉;雌虫尾短尖钝。虫体在体外非常活跃,常有自行打结的习性。
铁 线虫成虫生活于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体中,雌雄交配产卵,卵内幼虫孵出进入昆虫(蚱蜢、蟋蟀、蟑螂、甲虫等)体内发育形成稚虫,昆虫入水,稚虫离开 宿主在水中发育为成虫。人体消化道感染铁线虫可能是通过接触或饮用含有稚虫的生水、昆虫、鱼类和螺类或食物而引起。尿路感染是由于人体会阴部接触有铁线虫 稚虫的水体,经尿道侵入,上行至膀胱内寄生。虫体侵入人体后可进一步发育至成虫,并可存活数年。寄生泌尿道的患者,以女性为多,均有明显的泌尿道刺激症, 如下腹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放射性腰痛、会阴和阴道炎等,虫体排出后,症状缓解。 铁线虫寄生于消化道所引起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表现。亦见有从眼眶肿物或耳道检出虫体的报告。
诊断本病依据从尿中或粪便中检获虫体。在临床上若遇到有尿道刺激症状,久治不愈、而又有生饮或会阴部接触过塘、沟水或潮湿草地的患者,应考虑作膀胱镜检。
铁线虫病尽管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寄生虫病,全世界只有14个国家有病例报道。但各地因生产生活接触自然水体的人群甚多,其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比已报告的例数要多。
防治本病的关键是不饮不洁之水、不生吃昆虫、鱼类和螺类等食物,下水时避免口腔与不洁水体直接接触。疑有感染者可口服驱虫药促虫排出,寄生于组织内者应手术取虫。
铁线虫是一种昆虫的寄生虫,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虫子很容易被认作铁丝,因为长得太像了。 总的来说对人貌似无害,不过也有过对人致病的案例。这小东西主要是寄生在螳螂的肚子里面,如果大家在野外碰到肚子特别大的螳螂,千万不要去捉来玩,十有八九是被铁线虫感染了。
螳螂的天敌以鸟类、爬虫类为主,另有一种铁线虫会以螳螂为中间寄主,铁线虫的一生和螳螂有着纠缠难解的关系,由于铁线虫的寄生,许多螳螂往往未能等到产卵便死亡了。更多的情况是螳螂和铁线虫同归于尽。 在八九月时,我们很容易在水池边找到淹死的螳螂,这正是铁线虫的杰作,当螳螂腹部内的铁线虫成熟时,必须要回到水中完成产卵的最后任务,这时铁线虫会驱使螳螂寻找水源并跳入水中淹死,这样它才有机会进入水中,若螳螂未能及时找到水池或池塘,铁线虫仍会钻出,铁线虫到水里以后,虽然行动很缓慢,但它会去找到水虿,产卵在水虿上面,等到哪天哪只螳螂吃到有铁线虫卵的水虿时,就又可以回到螳螂的身上。所以真的提醒大家生水不能喝啊!
以下是台湾一昆虫迷博友声泪俱下地记录下自己的宝贝“阿螂”如何被铁线虫折磨致死:
▁▁▁▁▁▁
驚覺發現
螳螂肚子裡面 竟然有兩條鐵線蟲 我快吐了
將螳螂的腹部 泡入水中約5秒 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一切都還不及紀錄
有夠噁心的...心裏只有想到它會不會陡然鑽進我的鼻孔
天呀 ~它竟然想要尋找新的寄主~它們兩位仁兄 原本住在螳螂的腹部
突然被我逼出來
這時候的我慌了~跑進去拿剪刀 想把它給剪了 天呀~名不虛傳 好硬喔~真的跟
鐵線一樣硬 哇勒 我以為它會馬上掛點~
結果 像壁虎的尾巴一樣 還在那跳動 蠕動 還好我剛剛沒吃宵夜
想說 我的天呀 如果不徹底把這蟲子消滅~明早上 我不就成為它的新寄主了
於是~想起電影情節...用火烤 火攻怪蟲...果然奏效
截稿為止
格內拍的這隻螳螂 自從剛剛兩尾鐵線蟲鑽出身體外頭後~疑似 腹部嚴重受傷~
厭厭一息中
難道螳螂就逃不過 鐵線蟲糾葛的宿命嗎
哀傷中.....
阿螳 哀傷的看著我 靜靜的躺著......
跟拍照那天的容光煥發形成強烈對比
只剩下呼吸微弱的阿螳
連站立的氣力都沒有
像是洩了氣的皮球一樣......
一直在想
是我害了阿螳嗎?
▔▔▔▔▔▔▔▔▔▔▔▔▔▔▔▔▔▔▔▔▔▔▔▔▔▔▔▔▔▔▔▔▔▔
水虿(chài)




(蜻蜓成虫正破壳而出)

(負子蟲正在吃蜻蜓的幼蟲)
刚才说铁线虫的时候提到了另一种小虫子——水虿 其实就是蜻蜓的幼虫,长得可难看了!看到照片你一定想象不到以后它会变成蜻蜓。
尸蛆: 其实就是蝇蛆,不过如果你在探险过程中大量地发现了这东西,那您可就发了,因为很有可能您会碰到某种动物的尸体,说不定还是人呢。 常见尸食性蝇类包括巨尾阿丽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肥须亚麻蝇、红头丽蝇的幼虫。蛆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可以用体长、体重等指标来表示。 昆虫种类的出现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 最早在腐败尸体、尸块上出现的主要是双翅日的蝇类.而且大部分属于丽蝇科(巨尾阿丽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等)。 而鞘翅目的步甲、阎甲等捕食性昆虫.主要在中、晚期腐败尸体、尸块上出现;隐翅虫、露尾甲.主要出现在尸体高度腐败期或干化期. 而郭公虫、金龟子等腐食性甲虫.则主要出现于腐烂尸体晚期或干化腐尸。 别害怕,这种情况还是少见的。不过一旦碰到一定要先拍下照片来哦!
蝽蟓



俗称臭大姐。 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枝叶,造成许多黄褐色 伤口斑点。以成虫越冬(可寿至次年8月),4月开始活动产卵。发生 危害期4~10月,以7~8月有甜味时为害果最严重。 这种小飞虫很臭,所以如果在外面碰到尽量把它赶走就是了,别逼它冲你放臭气。
蠼螋(音qú sǒu, ) 或 螻螋



蠼螋属于革翅目的昆虫,体长4-35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 我在去年秋天的时候捉到一只,把它放在水里然后我有事出去把这事儿给忘了,后来过了大约四天回来后发现这小小的蠼螋还在水面上漂漂着活着呢,生命力好强啊! 蠼螋会吃蟑螂的卵,所以如果家里既有蟑螂又有蠼螋,呵呵,可以打死蟑螂保护蠼螋,我的办公室就是这样啊。嚯嚯! 蠼螋在西方曾经是一种梦魇,他们害怕蠼螋,因为有传说,说蠼螋在晚上的时候能钻到人的耳朵里面,然后在大脑里面产卵,最后人的脑壳里面就全是蠼螋。其实,这纯粹胡说! 这小虫虫很可爱的。它屁股上有个大夹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就树立起来,不过那基本上是吓唬人用的。
粒步甲/疑步甲/双齿蝼步甲(Sacrites acutides Chaudoir)

[Mimibuda: 最近才弄清楚它的学名。以前养了一段时间蝼步甲,很喜欢这种虫,傻乎乎的还爱装死,把它和同伴放在一块还动不动就咬对方的腿。]
这是一种很漂亮的昆虫,以前在《动物世界》里见到过国外的一种步甲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从排泄孔喷出一种‘化学毒气’样的气体,但是不知道中国种的有没有,建议大家遇到成虫的时候还是小心为好。 疑步甲的幼虫很难看,见过疑步甲、萤火虫和蜻蜓等幼虫的人一定会感到有些动物真是越小越不可爱。
鼠妇(Pillbug, Sowbug, roly-poly (Armadillidium vulgare) )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潮虫,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叫“鼠妇”? 原来吧,它叫“鼠负”(这个词我们可以在中国最早的辞典《尔雅》里面找到) 据说是因为它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生活,跟老鼠似的,有的时候还被老鼠背着到处跑,所以叫鼠负。 后来在中药里经常被用于妇女病,所以把负改成妇了。(据《本经》记载,它可以治疗“妇人月闭血瘕,痫、痓、寒热,利小便、堕胎等”)
鼠妇是一种大约一公分长,躯体略成白色的扁形小动物,它是属於甲壳类的动物. 它常会生活在墙角的石头和花盆底下以及木块和石缝之间,因为它非常怕光. 鼠妇不会咬人,所以有机会看到它时,可以好好做一番仔细的观察. 要注意的是:它有七对脚,因此它不属於昆虫.
蜈蚣(Scolopendra)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 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被蜈蚣咬伤后 方法一: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方法二: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方法三:及时用手挤压螯伤处,使毒液不致扩散到皮下组织。随后尽快在被螯伤处敷3%氨水或5%~10%小苏打水;或用新鲜桑叶、蒲公英叶或洋葱捣烂,涂擦或外敷。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 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活动觅食。
蝎子(Centruroides limbatus)





一,主要毒素 蝎子的尾端有一根与毒腺相通的钩形毒刺,蛰人时毒液由此进入伤口。蝎毒内含毒性蛋白,主要有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及使心脏和血管收缩的毒素等。 二,症状 被蝎子蛰伤处常发生大片红肿、剧痛,轻者几天后症状消失,重者可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肌肉强直、流涎、头痛、头晕、昏睡、盗汗、呼吸增快等,甚至抽搐及内脏出血、水肿等病变。儿童被蛰后,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处理措施 当你被蝎子蛰伤后,应立即用手帕、布带或绳子在伤口的上方3-5厘米(近心端)处扎紧,同时拔出毒钩,并用挤压、吸吮等方法,尽量使含有毒素的血液由伤口挤出,必要时请医生切开伤口吸取毒液,以防被蝎毒污染的血液流入心脏,并用双手在伤口周围用力挤压伤口,直到挤出血水;而后应在局部涂上些浓肥皂水或碱水。用3%氨水、5%苏打水或者0.5%的高锰酸钾洗涤伤口,或将明矾研碎用醋调成糊状涂在伤口上。 可用“南通蛇药片”以凉水调成糊状,在距伤口2厘米处环敷一圈(药不要进入伤口)。伤口妥善处理后即可将绑扎带松开;根据情况,可预防性应用一些抗生素,中毒严重者及儿童,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也可选用以下药物外敷: ①明矾,研细末,用米醋调敷; ②雄黄、明矾等份,研细末,用茶水调敷; ③大青叶、马齿苋、薄荷叶捣烂外敷即可。
2 评论:
大师啊,老婆都没见得你了解的那么透彻呢!
By 星期一, 六月 23, 2008 6:17:00 下午
, at来亲一下(^ 3^)
By 红色的小喇叭, at 星期一, 六月 23, 2008 7:41:00 下午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