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
大逃杀, 还是过家家?
张一《枫》(The Mapples, 1980)

—爸爸, 里边睡的是谁呀?
—都是些叔叔阿姨们。
—他们死了吗?
—恩。
—爸爸,我要蝴蝶!
—别闹了,兰兰。蝴蝶在给叔叔阿姨们跳舞呢。
—是吗?
—是。
—为什么?
—因为他们死得太惨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互相残杀。
—为什么?
—因为他们被人骗了。
—被谁骗了?
—林彪四人帮。
—四人帮?
—兰兰,我的孩子啊,爸爸跟你说你也不懂了。

卢丹枫——徐枫
李洪钢——王尔利
王老师——凃中如
小兔子——夏楠
曹新華——馬功偉
赵师傅——牛千
幺妹——曾涛
演奏——峨影乐团
演唱——李双江[男声] 张正宜[女声]
很不错的配乐,李双江也"In top shape"。



那时候人就是厉害,女红卫兵直接坐火车车顶。

这么快就又见到了《恐怖夜》里的神探凃中如。《枫》中他饰演幸免于那场浩劫的臭老九美术老师王老师。







——爸爸,你怎么...哭啦?
——兰兰,爸爸是叫阳光晃的。
[一些背景]
《枫》的原著小说作者郑义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曾经在太行山插队五年,还当过四年煤矿工人,直到四人帮倒台才得以重返校园上大学。小说完成后投给《文汇 报》,报社起初不敢发,请巴金看过后才予以刊登,登载在1979年2月的《文汇报》上,小说一见报即引起轰动,作者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同年《连环画 报》8月号发表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三人合作的同名连环画《枫》,杂志推出三天即被文化部出版局勒令停止发行,至于理由,可以在这年9月的《美术》杂志上 刊发的群众意见中找到:《枫》让人们回顾大武斗,不利于安定团结,没有现实意义;里面出现了林彪、江青像,而且“林彪像是彩色,江青像是照片似的,感到是 正面形象,使人看了感情上不能接受。”
《连环画报》的编辑部不能接受这个结果,遂越级申诉,据理力争。《美术》杂志的副主 编何溶组织文章进行讨论,自己则以《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题力赞《枫》的优点,《文汇报》、《工人报》、《美术研究》等报刊也都相继刊发专题 评论文章,几方的努力下,《枫》和《连环画报》总算度过禁售难关,杂志得以顺利发行并且加印了10万份,在随后的建国3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评奖中《枫》还 获得金奖,由此成为连环画又一个黄金时代开始的标志。
在连环画的这个黄金时代里,你可以惊奇地发现电影常常紧随连环画的脚步奔向同一个题材:《伤逝》、《伤痕》、《爬满青藤的木屋》、《人到中年》、《老井》……
《枫》更是改编的热门,数家电影厂的竞逐中最终是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得到了拍摄权,峨影厂专门把小说作者郑义接到四川担任编剧,由张一担任导演将《枫》搬上了银幕。电影完成,审查修改又是好一番曲折,终于还是在全国公映了,但很快又被禁掉。
此后,在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各种回顾与报道里,很少看到有人再提《枫》。最近一次看到和它终于有一点沾边的一篇报道,是《中国青年报·冰 点》的“终有一天见天日”,报道的是8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画家刘宇廉作品展上首次面对公众的连环画《张志新》背后的故事,本该1979年10月出 版发行的连环画《张志新》直到26年后的2005年才真正得见天日,而参与创作《张志新》的刘宇廉正好也是连环画《枫》的创作者之一。

—爸爸, 里边睡的是谁呀?
—都是些叔叔阿姨们。
—他们死了吗?
—恩。
—爸爸,我要蝴蝶!
—别闹了,兰兰。蝴蝶在给叔叔阿姨们跳舞呢。
—是吗?
—是。
—为什么?
—因为他们死得太惨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互相残杀。
—为什么?
—因为他们被人骗了。
—被谁骗了?
—林彪四人帮。
—四人帮?
—兰兰,我的孩子啊,爸爸跟你说你也不懂了。

卢丹枫——徐枫
李洪钢——王尔利
王老师——凃中如
小兔子——夏楠
曹新華——馬功偉
赵师傅——牛千
幺妹——曾涛
演奏——峨影乐团
演唱——李双江[男声] 张正宜[女声]
很不错的配乐,李双江也"In top shape"。



那时候人就是厉害,女红卫兵直接坐火车车顶。

这么快就又见到了《恐怖夜》里的神探凃中如。《枫》中他饰演幸免于那场浩劫的臭老九美术老师王老师。







——爸爸,你怎么...哭啦?
——兰兰,爸爸是叫阳光晃的。
[一些背景]
《枫》的原著小说作者郑义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曾经在太行山插队五年,还当过四年煤矿工人,直到四人帮倒台才得以重返校园上大学。小说完成后投给《文汇 报》,报社起初不敢发,请巴金看过后才予以刊登,登载在1979年2月的《文汇报》上,小说一见报即引起轰动,作者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同年《连环画 报》8月号发表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三人合作的同名连环画《枫》,杂志推出三天即被文化部出版局勒令停止发行,至于理由,可以在这年9月的《美术》杂志上 刊发的群众意见中找到:《枫》让人们回顾大武斗,不利于安定团结,没有现实意义;里面出现了林彪、江青像,而且“林彪像是彩色,江青像是照片似的,感到是 正面形象,使人看了感情上不能接受。”
《连环画报》的编辑部不能接受这个结果,遂越级申诉,据理力争。《美术》杂志的副主 编何溶组织文章进行讨论,自己则以《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题力赞《枫》的优点,《文汇报》、《工人报》、《美术研究》等报刊也都相继刊发专题 评论文章,几方的努力下,《枫》和《连环画报》总算度过禁售难关,杂志得以顺利发行并且加印了10万份,在随后的建国3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评奖中《枫》还 获得金奖,由此成为连环画又一个黄金时代开始的标志。
在连环画的这个黄金时代里,你可以惊奇地发现电影常常紧随连环画的脚步奔向同一个题材:《伤逝》、《伤痕》、《爬满青藤的木屋》、《人到中年》、《老井》……
《枫》更是改编的热门,数家电影厂的竞逐中最终是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得到了拍摄权,峨影厂专门把小说作者郑义接到四川担任编剧,由张一担任导演将《枫》搬上了银幕。电影完成,审查修改又是好一番曲折,终于还是在全国公映了,但很快又被禁掉。
此后,在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各种回顾与报道里,很少看到有人再提《枫》。最近一次看到和它终于有一点沾边的一篇报道,是《中国青年报·冰 点》的“终有一天见天日”,报道的是8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画家刘宇廉作品展上首次面对公众的连环画《张志新》背后的故事,本该1979年10月出 版发行的连环画《张志新》直到26年后的2005年才真正得见天日,而参与创作《张志新》的刘宇廉正好也是连环画《枫》的创作者之一。
标签: 电影
0 评论: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