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0日星期五

瘋鳳凰

高志森(Clifton Ko-Chi Sum) - 南海十三郎(The Mad Phoenix, 1997)


高志森电影工作室/北京电影制片厂
也叫Legend of Mad Phoenix, 中央6台至今仍不时拿出来放的好片,因为北影厂也有发行此片。
我想,没人在第一次看这片时不被感动吧?尽管国语配音是弱智得叫人一忍再忍,可对英雄末路的嗟叹,加上要命的煽情配乐已够叫我心动了。

编剧:杜国威(Raymond To)
摄影:李嘉高


Lily小姐, 90年亚洲小姐吴绮莉(Elaine), 让成龙大哥头疼的女人。



十三郎(谢君豪)和唐涤生(潘灿良)即兴创作一场,两人一唱一和,你述我记,真个畅快自然,火花四溅。
在上台演出的艺术成品背后,其创作过程中显现的魅力方见于此。




旁边的是叶荣祖吧,老演富商老板之类的角色。
白衬衫,蓬头,胡渣,夹到嘴边似抽非抽的香烟...尤其是文儒的眼睛下丝毫不饶人不妥协的眼神——谢君豪这个扮相实在是性感太多了。

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
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
仿似昔日这宝剑泥絮尘半封
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
江中雪 泪眼两朦胧
辜负伯牙琴
你莫个难自控
知音再复寻
俗世才未众

[名伶篇·唐涤生]写戏的文人自己成了戏

时间: 2007-10-23


粤剧作家唐涤生19171959
著名粤剧编剧家。广东中山人,于中山翠亨纪念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抗日战争爆发,到香港投身薛觉先领团的 觉先声剧团,跟随名编剧家南海十三郎学习撰曲编剧,后成为一代名剧作家。其剧作力求剧本词曲的优美,推动了粤剧创作从俚俗向文学化的转型,吸引了不少知识 界人士和青年人观赏粤剧。一生创作剧本100多部,并拍过多部电影,代表作有《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牡丹亭惊梦》等,至今仍广泛流 传。为了纪念他对粤剧事业的贡献,香港于1989年和1999年,多次举办唐涤生作品回顾

评价
早期粤剧的对白和歌词比较通俗,欠缺优雅,原因是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唐涤生却在剧本词句上雕琢修饰,大大增加了粤剧的文采,令作品雅俗共赏。
——
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组
唐氏作品才华炫目,这与他曾在上海接受大都会式的文化思想有很大关系,他对事物的认识远比他的前辈、同辈更为深刻,亦由此奠定了他在创始构思上的大胆取舍。
——
唐涤生研究专家秋盈

华章
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
——
《再世红梅记》
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
——
《紫钗记》

复活的灵魂
唐涤生:”南海十三郎们的命运
香港电视连续剧《南海十三郎》不但捧红了南海十三郎,也复活了粤剧编剧名家这个群体。南海十三郎成名最早,作品多已散佚,幸存者亦极少上 演;唐涤生却是粤港最为人熟悉的粤剧编剧家,被誉为粤剧撰曲师爷,作品上演数十年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粤剧演员和观众。在从旧式文人向市场明星的 转型中,他们的命运却是相似的:南海十三郎疯了,唐涤生死于盛年。
后代有学者认为唐涤生的一飞冲天,是沾光于堂姐唐雪卿、堂姐夫薛觉先的结果。借力是难免的,也是人之常情;但要说唐涤生实实在在得了很多好处,靠了开后门 成长起来,恐怕就不符合史实。无论是唐雪卿还是薛觉先,七大姑八大姨多着呢,如果弟妹子侄都嚷着要求照顾,薛觉先的觉先声只怕早就关门大吉了;唐涤生 人很倔强,认准的事业就会热情十足,他之所以取得粤剧撰曲师爷之誉,无疑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唐涤生早年入粤剧界之前,一直在上海漫游,拿到了两所学校的肄业证明,参加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这段漫游和他成名后的轰轰烈烈相比微不足道,但是,上海 大都会文化思想的冲击,对唐涤生的成长又确实是举足轻重的。花花世界让他体味生存竞争的残酷,让他明白奋斗,可能失败;不奋斗,已经失败的铁血法则。
从在觉先声剧团抄曲开始,唐涤生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当时旧式剧团论资排辈的风气很盛,加上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是编剧中的超级大腕,唐涤生鲜有当面讨教 的资格和机会。于是,便又只有偷师。唐涤生一边抄曲,一边哼唱,还一边研究韵律和文采;有时碰上高头讲章,一时领悟不过来的,他索性多抄一份,夹在衣底, 带回去夜间观摩。这段底层的经验打磨了唐涤生坚强的人格,也铸塑了他的艺术风格。成名以后,唐涤生对粤剧编剧的执著、勤勉和热情,几十年始终未尝改变;他 对粤剧重文轻俚的艺术改造(承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衣钵),也让传统粤剧显出别样的魅力。
时势造英雄,粤剧的勃兴、观众对粤剧的热情,造就了唐涤生这样知难而进、敢于奋斗的编剧家。但是,时事亦害英雄,粤剧竞争商业化的惨烈,像架在脖上寒光闪闪的利刃,无时无刻不在催促卖命的编剧家们去更快地舍命。
唐涤生出名后,天天都被追索剧本。当时省港班有惯例:每一星期,都必须推出新戏一本。唐涤生应聘为多家戏班、剧团的开戏师爷,面对那么多自负盈亏的老板的 希望、渴求,甚至是火急火燎的要求、歇斯底里的命令,唐涤生生命里惟一的选择,就是写、再写、不停地写。被迫工作,是没有乐趣可言的;戏院的热闹人人向 往,但是热闹是别人的,独守青灯的苦楚又有几人知晓?
商业化的可恶和可怕之处开始展露无疑。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可是脑子都已麻木、灵感的火花早就湮灭,唐涤生只好去抄:在西方电影里取材应急,或是在笔记小说 窃取篇章和情节,总之,所作的都是急就章。编剧家开始无奈地变成写戏匠,本应灵光四射、体现智慧光芒的剧本成了类似于今天电脑上复制、粘贴、修 改的机械工作。在低级生产力担纲的手工作坊里,有思想价值的作品成为可遇不可求的尤物,甚至语义不通的句子也开始频繁出现。《帝女花》中有一句郎有千斤 爱,妾有三分命,其中千斤的莫名搭配一直为专家所诟病。
艺术家的身体也开始被侵蚀。为了完成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唐涤生开始大剂量地服用提神药物,他独创了一种刺激性极强的饮料去提神醒脑:白兰地酒冲 咖啡;接着又恶性循环地开始服用安眠类药物。咖啡因是一种硬毒品,酒精是一种软毒品,软硬结合,伤内脏、伤大脑;安眠药又抑制兴奋,把亢奋的神经打压下 去。等到艺术家的身体也像艺术家的灵感一样被腐蚀得斑驳一片时,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1959916日,唐涤生编剧的《再世红梅记》首 演,他随着戏迷一起狂欢,然后倏地坐下,此后便再也没有起来。
粤剧今天的生存状况,可用惨淡来形容。没有了粤剧的商业化,就没有了粤剧编剧家、粤剧表演艺术家身体和精神的异化;但没有了商业化,没有了一如唐涤生那样 疯狂的粤剧人,粤剧似乎只能选择恹恹睡去。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早逝的撰曲师爷南海十三郎与唐涤生即便有在天之灵,恐怕也无可奈何吧!

1989年,香港市政局连续举办了六次唐涤生作品回顾
90
年代,唐涤生曾与牟宗三、金庸一起,当选香港十大偶像人物

作为名震穗港的开戏师爷,唐涤生的剧本养活了许多省港大班和红极一时的名伶。

1997年,香港上演表现唐涤生与名伶任剑辉、白雪仙故事的舞台剧《剑雪浮生》,因扮演南海十三郎走红的谢君豪饰演唐涤生。

唐氏名剧《帝女花》至今仍是香港压箱戏宝,多次翻拍,图为佘诗曼、马浚伟主演的最新版《帝女花》。

唐涤生在广州为省港班写戏期间,经常光临粤剧行会八和会馆。图为一位粤剧老编剧在今天的八和会馆内。 黄皓摄

人物词典
[
革命冒险]
唐涤生的青年时代是在上海、广东之间辗转度过的。在1935年返乡入读总理纪念学 (今中山市纪念中学)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西风欧雨已成气候的大上海。虽然只是海员家庭出身,但是现代城市文明、西式的民主自由思想已在他的心中扎下根 基。回到中山,唐涤生俨然成为见过大世面的高中生。
1936
年,唐涤生重回上海,入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唐涤生与胞弟唐涤棼返回家乡,组织抗日宣传队,唐涤生还以珠江口渔民抗日杀敌的真实故事为题材,编写了话剧《渔火》。
唐涤生的命运在1938年出现转机。这年秋天,堂姐唐雪卿在丈夫、粤剧名伶薛觉先的陪同下返乡探亲,她非常看好唐涤生、唐涤棼的戏剧天赋,便邀请他俩加入觉先声剧团。唐涤棼婉拒了,表示要去抗日。唐涤生却一直在犹豫,报国欲死无战场很多年来都是遗憾,但是创作《渔火》带来的满足感愈久弥强,姐夫薛 觉先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气质也让他为之倾倒。一天夜里,看完觉先声剧团在家乡场坪里的最后一次热闹表演,他拉住唐雪卿的袖子,说:留下我 吧。刚散场,熙来攘往的,唐雪卿皱皱眉表示没听清楚,唐涤生便扯着脖子大喊一句:我——喜欢——粤剧。
这就是唐涤生的出道。对小人物而言,机遇再好,也得看自己有没有赴险、赴难的决心。

[积累]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团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唐涤生虽说进了觉先声剧团,但也没有什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喘息机会,他必须从底层做起,于是干起了抄曲的任务。
当时觉先声的编剧是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都是当时词曲界的大腕。大腕要灵感、要刺激,所以爱喝酒,酒后吟唱,兴之所至,所以鬼画桃符又在所难免。等到隐隐绰绰里觉着写得八九不离十了,就哗啦哗啦将初稿扔给唐涤生,让新来的小伙子去抄词曲。
起初,唐涤生只有皱眉头的分儿,面对笔走龙蛇的词曲,他必须条分缕析地辨清楚,然后一笔一画地认真誊一遍。等到工作纯熟以后,唐涤生倒也看到了工作的好 处,他抓住机会在第一时间偷师,而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再怎样傲气,也还是顾及唐涤生是大老板薛觉先的小舅子,所以有时也放下姿态手把手地教教,着实让 唐涤生受益匪浅。
总体看来,唐涤生在觉先声的几年确实是顺风顺水的。起先抄曲,但是很快在薛觉先的授意下开始独立编剧。入行不足一年,在1939年,唐涤生写出了第一 个粤剧剧本《江城解语花》,由当时的名伶白驹荣(白雪仙的父亲)演出,就此成名。大约是小舅子为觉先声带来了不菲的票房,当然也可能是妻管严”( 觉先曾与一舞女相好并生下一子,唐雪卿颇为光火)的发作,薛觉先将胞妹薛觉青许配给唐涤生。吉人天相,唐涤生的风光可见一斑。
可惜看起来有情人是如何般配的这段姻缘远谈不上幸福——大约两三年,唐涤生与薛觉青就作劳燕分飞。1942年,唐涤生与京剧名伶兼舞蹈家郑梦霞结婚。郑梦霞涵养颇深,不但能为唐涤生修改剧本,还帮助他丰富了粤剧的表演程式。

[死于巅峰]
抗战胜利,粤港光复,当时的粤剧单曲很受市民欢迎,唐涤生便也浮生偷得半日闲,尝试着写一写。唐涤生久负盛名,加上他撰写的单曲寓意深刻、词文华茂, 一出街就受到空前欢迎。他写的《钓鱼郎》一曲,经香港名伶梁醒波演唱后,成为引车卖浆者流都在传唱的流行歌曲。
进入20世纪50年代,唐涤生与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等人组成仙凤鸣剧团,一举成为香港粤剧界的台柱。唐涤生负责编剧,任、白、梁三人表演。唐涤生 的灵感主要来自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的剧本,此时,他的编剧技巧已经完全成熟,主题表现深刻有力,辞藻清雅流丽,再加上任、白、梁声情并茂的演出,仙凤 剧团征服了全香港,无数戏迷以能到现场欣赏该团的表演而津津乐道。仙凤鸣剧团亦由此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粤剧表演艺术团体。写下了香港粤剧 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章。唐涤生在这个时期编写的诸部名剧如《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九天玄女》、《再世红梅记》等等, 传诵数十年不衰,成为香港粤剧的经典瑰宝。
与此同时,唐涤生又着力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在上世纪50年代初,粤剧红伶不大愿意把粤剧搬上银幕,主要怕影响舞台粤剧的票房。但是居安思危的唐涤生敏锐 地感觉到,要想在粤剧的商业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拓宽粤剧的生存之道,粤剧电影化将是大势所趋:红伶成为电影演员,依然能吸引观众;电影场景集中, 花费较少,同时剧目丰富,可保片源充足;拍戏曲片起货快(十多天可完成一部),资金回笼也快;更重要的就在于,电影票价为粤剧票价的110,很受普罗大 众欢迎。唐涤生开风气之先,他编剧的电影如《紫钗记》、《帝女花》等等都很卖座。在今天看来,正是由于有电影拷贝,粤剧的艺术精华才得以保存。
由于长期过于紧张的编写工作,唐涤生的身体每况愈下。1959916日,在观看自己创作的《再世红梅记》时,观众的狂热让他也极度兴奋,颓然倒于观众席上,不治而逝,终年42岁。

专家访谈
商业化是戏剧创作的双刃剑
梁建忠,广东省粤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粤剧界著名编剧。曾在广东省第二届、第五届、第六届艺术节上获得导演一等奖,在湖南映山红民间艺术节中获得导演、编剧一等奖。
记:唐涤生编写的剧本有些什么特点?
梁:唐涤生所编剧本的最大特点是本子的文采非常美。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在剧本编写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地拿来。在推动粤剧词曲由俚俗向文学化的演变过程中,唐涤生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
记:唐涤生的成长是不是得益于他的老师?
梁:唐涤生的老师主要是南海十三郎。南海十三郎是风流才子,粤剧编剧造诣颇深,唐涤生的成长、进步和成熟肯定有十三郎的功劳,但唐涤生的成功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粤剧名伶的显赫辉煌离不开编剧,粤剧的发展离不开编剧。和别的剧种一样,粤剧有曲牌,但是粤剧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粤语有九个声调,还保留了大量古音,编 剧家在写剧本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粤语独特的声韵,才能让曲子好听。南海十三郎、唐涤生等老一辈编剧人为了写出好剧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推动了粤剧事业的发 展。
记:唐涤生生活的那个年代,粤剧市场相当火爆。您怎样看待商业化与编剧家创作的关系?
梁:市场的商业化操作一方面会促进编剧家的艺术创作。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香港,粤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欢迎。班主为了剧团的 生存和发展,相当重视编剧家的作用,纷纷重金礼聘。有一定名气的编剧家往往同时为几家剧团写剧本,赚得的稿费相当可观。唐涤生剧本的绝大多数就是在20 50年代的头几年里完成的,写出了像《帝女花》这样相当漂亮的剧本,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粤剧市场的商业化激起了编剧家的创作热情,促成了粤剧的繁荣。
诚然,畸形竞争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编剧家为了转移工作压力,养成了嗜酒、嗜赌、好色的习惯,有些人因此自毁前程。唐涤生为了提神、纾缓压力, 采用了白兰地酒冲咖啡这种比较怪异的办法——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从这个角度看,唐涤生的英年早逝是让人无限遗憾的。
记:作为导演和编剧,您觉得唐涤生在艺术上有没有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梁:他改变了旧粤剧人物形象单薄的弊病,将人物置于各色各样的典型环境,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来展现人物的灵魂,从而极大提高了粤剧的艺术价值。此外,唐涤生的大唱段铺排得很好,这是他的绝活,大唱段铺排得好,戏就成功了一半。
记:和唐涤生所处的年代相比,今天的粤剧市场较为冷落,家喻户晓的剧本几乎没有。
梁:对今天粤剧的发展,我持不悲观的态度。粤剧的发展包括编剧的发展都要与时俱进。

地理记忆
第二战场:广州
唐涤生在上海度过童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唐涤生从上海南下广州,后到香港加入觉先声剧团,香港成为他成名和最终定居之地。作为名震 省港的粤剧开戏师爷,唐氏经常跟随各省港大班往来于香港与广州之间,遗憾的是,除了当时的一些大戏院之外,他在广州的行迹已很难追寻,记者采访了一些 行内人士,都无法提供比较清晰的地理线索。只有在他的故乡中山,还依稀保留了一些地理记忆。

故乡:唐家湾
唐涤生的故乡唐家湾(原属中山县,现属珠海),是广东近现代史上的一处人文胜地
清末民初时期,唐家湾涌现了一批风云人物,其中有:开平矿务局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唐廷枢,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第一部日汉词典编纂人唐宝锷, 民国内阁代总理蔡廷干、外交总长梁如浩、财政部长唐悦良、裕繁煤铁矿创办人唐耐修、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领导省港大罢工的苏兆征,艺术家则有著名版画 家古元、粤剧红伶唐雪卿、著名粤剧作家唐涤生等。
唐家的闻名于世是从近代开始的。由于地理位置处于珠江口出海要道金星门,为珠江三角洲近海地带的要隘,鸦片战争时期,邑人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这里开辟 了唐家湾至香港、上海航线,使唐家湾得风气之先,加强了对外界的经济交往,也大大提高了唐家的知名度。所以,在十九世纪美国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就注有唐家 湾的地名。孙中山在1895年组织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也曾连夜乘舟逃到唐家湾躲藏。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对唐家湾十分重视,在他《建国方略》一书 中,详细分析了唐家湾的水域情况,提出整治计划:他认为唐家湾是广东第二重门户,要设置要塞,藉固吾圉,派海军司令程璧光来唐家湾筹建军港,使唐家湾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位于唐家湾的唐绍仪花园共乐园

唐家湾现存有一批文物建筑和名人手迹,包括有着百年历史的共乐园(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的私家花园)、唐绍仪故居等。然而,唐家湾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未 能得到很好的珍惜和保护,部分文物已呈现衰败的迹象。如何抢救这笔珍贵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母校:中山纪念中学
唐涤生幼年在上海读书。19292月,国民政府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直属国民政府管辖。9月,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委员孙科提议:为建设中山模范 县,特规划翠亨乡为全国模范农村,拟先建设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一所。孙科返乡与唐绍仪等筹建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并任校董会主席、校长。纪念中学于 1935年开学招生,唐涤生考入高一级。

位于中山翠亨村的唐涤生母校中山纪念中学。该校为孙科与唐绍仪创办。

一二运动爆发后,正读高一的唐涤生积极参加由进步教师谭福等发动的抗日宣传队,冒着危险到附近村庄宣传,并在学校贴出墙报,刊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的消息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不久,唐涤生又被推为罢课和护校运动委员会主席。大上海的历练让这个18岁的小伙子充满了革命的干劲。为了对付学生运动, 懦弱的校方勾结当局镇压,唐涤生首当其冲被警察局拘捕。后来,在广州中山大学、广雅中学师生的声援下,校长孙科由南京赶回调解,事件方才逐渐平息。
唐涤生母校中山纪念中学现为中山市惟一的省重点中学。

多面才子
电影编剧
早在1939年,唐涤生就已经开始编写电影剧本,处女作是《大地晨钟》。进入20世纪50年代,他编撰的粤剧,大部分都搬上了银幕。代表作有被誉为粤剧戏曲片瑰宝的《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和《九天玄女》(1959)等。

电影演员
唐涤生身型高挑,样貌俊朗,因此亦曾参与幕前演出。1940年他用艺名唐丹参演胡鹏执导的《大地晨钟》,并与片中男主角吴楚帆结成知交。其后于电影《假凤虚鸾》中,又与邓碧云分别饰演男女主角。

电影导演
唐涤生执导过7部影片,第一部是1948年公映的《打破玉龙飞彩凤》,名片有《董小宛》(1950)、《红菱血》(1951)。《抬轿佬养新娘》(1955)是他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

复杂情感
两任妻子
唐涤生先后结婚两次,首任妻子是名伶薛觉先之妹薛觉青,1942年他与京剧名伶兼舞蹈家郑孟霞成婚,这使到他能广泛吸取京剧和舞蹈中的艺术元素转注入粤剧中。《白杨红泪》一剧就是夫唱妇和的佳作,凭借此作,唐涤生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知名编导。

两位知己
1954年开始与名伶任剑辉、白雪仙合作是唐氏事业的巅峰期。1956年任白组成仙凤鸣剧团,他亦自此专注为她们编剧,《帝女花》、《紫钗记》、《牡 丹亭惊梦》等即是其中的经典。时至今日任白唐的魅力依然不改,90年代,反映唐涤生与任白故事的舞台剧《剑雪浮生》在香港上演,因《南海十三郎》而走 红的谢君豪饰演唐涤生。唐涤生与白雪仙被塑造为终生互相爱慕的知己。

同行大腕
悲剧天才:南海十三郎
本名江誉镠,字枫。1909年出生于广州,在家中排行十三。十三郎出身世家,父亲是广州名士江孔殷,清末最后一科进士,世称江太史。十三郎自幼天资聪颖, 17岁即考入中山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未跻身法律界,反而专研广东传统音乐和戏曲,三十年代即驰名省港,为粤剧红伶薛觉先编写了《心声泪影》,名噪一时。 十三郎个性清高,恃才傲物,后避难香港,郁郁而终。
最近几年,关于南海十三郎的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陆续在香港出笼,皆取得不俗成绩。

老牌师爷:冯志芬
广东人,出身于书香之家,曾任广州思思中学教师,后进入粤剧界,当编剧家梁梦、南海十三郎的副手,历任觉先声、锦添花、永光明等剧团的编剧。解放后,从香 港回到广州参加戏曲改革。毕生致力于粤剧的编剧,率先把唱词诗化,注重文采,反对滥编剧本。代表剧目有《胡不归》等。196154岁时去世。

粤剧编剧流变
广州的戏剧文学创作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由于广州是粤剧之乡,到近代粤剧已成为一种大型地方剧 种,创作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世纪初从外国引进的话剧,在广州兴起得比较早,使戏剧文学创作的体裁、形式更加多样。
清末,广州陆续修建戏院,从光绪二十四年开始,粤剧戏班逐渐由戏棚、神庙戏台、农村广场转入戏院演出。班主和公司老板投合城市观众的口味,并适应戏院演出 需要,要求戏班增大文戏比重,新编更多华丽奇巧的言情剧,突出生旦戏,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一个重文轻俚的编剧派别随之涌现,结束了粤剧 戏班没有专业编剧的历史。
清代的梁廷柟是戏曲作家和戏曲评论家,著有《断缘梦》、《江梅梦》、《昙花梦》、《圆香梦》等剧本及《藤花亭曲话》。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认为他是岭南历 代戏曲家中最有成就者之一。民国29年麦啸霞著的《广东戏剧史略》,列举明清以来较有影响的粤剧作家有:明清剧作家11人,现代剧作家64人,艺人兼编剧 11人,其中大部分是广州人或在广州从事创作演出活动的剧作家。
清末至当代,较知名的现代剧作家有邝新华、梁垣三、陈少白、黄鲁逸、罗剑虹、麦啸霞、卢有容、刘震秋、江枫(南海十三郎)、冯志芬、唐涤生等。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蒯威

下期预告
作为粤剧史上的一代天才,红线女的艺术生命持续了六十多年,至今已经演出可近200个剧目,拍摄了70多部电影,国内外观众与专家对她艺术成就的评价之 高、之多,不仅仅在粤剧界,在整个戏剧界中都是少见的。有专家认为,近几十年来的粤剧,实际上就是现代粤剧史上的红线女时代。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









南海十三郎 (1909-1984)﹐ 著名的粵劇劇作家﹐原名江譽鏐﹐別字江楓﹐廣東南海人﹐父親是太史公江孔殷﹐太史五蛇羹所指的太史便是他。江父在上海有茶莊﹐故生來家財萬富﹐但江孔殷妻妾眾女﹐愛好結交名人﹑官員﹐往往在家設蛇宴招待﹐揮金如土﹐做成家道中落﹐而江譽鏐乃他第十三名孩子。江太史府第中常有音樂演奏﹐使到十三郎深受粵曲薰陶﹐他又受到其姊畹徵的影響﹐愛好寫文。他本在香港大學進修醫科﹐但因追求同學王莉莉到上海不果﹐而荒廢學業。其後返到廣州任教﹐認識了一位陳姓女士﹐兩人又遷到香港居住﹐而南海十三郎為了生活也開始寫粵劇本賣給香港的戲班﹐名伶薜覺先多部名劇便是出自他的手筆。1941年十三郎獲邀到曲江為國工作﹐然而因政局動盪及機票問題﹐十三郎先走一天﹐但陳氏卻於日軍投彈啟德機場時慘被炸死﹐自此十三郎精神開始有問題。50年代開始﹐他於香港街頭流浪﹐神智不清﹐也曾在大嶼山寶蓮寺作知客﹐1984年病逝於香港青山精神病院。南海十三郎的名劇甚多﹐包括女兒香﹑燕歸人未歸﹑沉醉綺羅香等。傳聞唐滌生為他的徒弟﹐但是遭其姪女江獻珠所否認。另外他也是江端儀的叔父﹐江端儀便是50年代粵語電影女星梅綺。



谢君豪
说起谢君豪,来头可谓不小,这位香港话剧团史上最年轻的首席男演员,是位名满香江的话剧名角,1997年,凭电影《南海十三郎》击败在《春光乍泄》中的张国荣,一举夺得金马影帝,几年前开始接拍内地电视剧,先是在《仙剑奇侠》中出演酒剑仙,《天外飞仙》中扮演劳夫子,之后凭《长恨歌》的程先生爆红,让一票少妇、师奶牢牢迷上了他。去年一年更是一口气接下四部戏,先是在《保密局枪声》出演大特务张仲年,随后在《青春之歌》中出演余永泽,《最好时光中》出演裁缝小毛,此后又在描写重庆大轰炸的重头大戏《记忆之城》中担纲男一号,出演中共特科成员朱今墨,却以军统特务和日本间谍双重身份活跃在敌后,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生活中的谢君豪沉沉稳稳、不急不徐,不声不响,绝对低调,谁知道却是个十足的戏疯子,拿到剧本第一件事是折磨编剧,然后是折磨导演,然后便是折磨自己,不应酬,不串戏,闷声不响,关在屋里钻研人物,等到开机,镜头前一站,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像人物的灵魂附体,人物的灵魂牵引着他,什么样的人物到了他手里都能打磨出光彩。凭着这种磨劲,硬是在群星灿烂的内地市场闯出一片独属自己的天地,确立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谢君豪的戏看起来很舒服,节奏感极强,启承转合干净利索,却不着痕迹,轻拿轻放,自成一格,看上去他从来不演,是因为他对人物烂熟于胸后,举手投足就已经完全变成了人物,不会让人看到他进出人物的过程,也看不到他在用力。对人物,他把人物的心理、动作逻辑分析清楚后分析过之后,便直接转化成情绪节奏和直觉。在表演的度上,他控制得相当好,更多的时候,是沉浸。他会给戏,因为他知道作为演员,会给的才是最好的表演,会给才能受,他也够敏感,对手任何一个微小的情绪变化他都会予反应,所以,他的表演给人强烈的现场感,他的心头像长了一只手,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随着他的节奏走。习惯了口味重的观众也许一时适应不了他的风格,但很快就会被他吸引。这就是为什么他无论演绎什么样的人物都能出神入化,多小的角色都能让人过目不忘。

此外,谢君豪的造型能力非常强,形体,眼神自不必说,外型上,换个角度,换个机位,换个发型,换件衣服,就会体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或清新俊朗,或落魄孤独,或杀气腾腾,或柔情似水,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可以称得上是个千面人。更重要的,他身上有着浓浓的旧味,在表现种种形象中,更有一种印象画似的味道,就是说你看到的人物就已经是你印象中的人物了,这才是他真正的独家功夫。时下的演员,漂亮的,英俊的,什么样的都有,但常常让人觉得过于真实,俗艳,惟独这种旧旧的气味难寻,这是一种穿透了时空,吃透了人物后提炼出来的一种意韵,难以描述,但让你真切感受到。

标签:


1 评论:

你这blogspot现在是随机让我登不登陆啊。

By Anonymous 匿名, at 星期一, 四月 02, 2007 10:09:00 下午  

张贴评论

评论:
你这blogspot现在是随机让我登不登陆啊。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订阅 博文 [Atom]